國際Z世代:改變英國國魂的戰爭 - 盧峯

國際Z世代:改變英國國魂的戰爭 - 盧峯

轉眼間福克蘭戰爭已30年。這是一場奇異又不必要的戰爭,卻造就了一代名相──鐵娘子戴卓爾夫人,並扭轉了英國的國運國魂,令她擺脫二次大戰後不住退縮的格局。
先說一點舊事。1956年,英國國力雖已日走下坡,但在近東、中東及地中海仍有相當影響力,英國海軍仍然有能力封鎖敵國的港口。當埃及強人納塞爾(Nasser)強行把蘇彝士運河收歸國有時,首相艾登(AnthonyEden)聯同法國政府及以色列出兵突襲,希望一舉奪回運河及打殘納塞爾政權,讓其他中東國家不敢輕視老牌殖民地帝國。誰知英法傘兵才剛空降到埃及,美國就大力反對,並威脅以經濟手段制裁英國,包括狙擊英鎊逼英法撤軍。為免開罪美國,為免經濟金融崩潰,艾登倉皇撤軍,把蘇彝士運河拱手讓予納塞爾。事後艾登憂憤成病,健康迅速轉壞,很快就黯然辭去首相職務;而英國自此以後則加快從全球各地的殖民地撤退,並避免軍事介入其他地區的衝突。
戴卓爾夫人的福克蘭戰爭卻是完全不同的故事。1982年4月2日,阿根廷軍政府經過連番試探後認為英國比紙老虎還不如,攻取群島頂多招來英國及國際社會譴責及制裁,不會爆發真正戰爭,於是悍然出兵,來個霸王硬上弓佔領這個距離英國本土13,000公里的孤島。事後雖然有不少人認為阿根廷軍頭們錯估形勢,可在當時大部份分析家、傳媒都相信英國只能無奈接受失去福克蘭群島的事實,不會輕舉妄動。美國國務院官員同樣確信務實精括的英國不會勞師遠征在萬里以外跟阿根廷決戰。
誰知戴卓爾夫人讓所有人大跌眼鏡。她不但迅速下令組成龐大艦隊出發南下,往下來幾十天的外交斡旋中更一直堅持阿根廷先退兵及交還福島,始終不肯接受共管或聯合國託管等和解方案,即使列根總統及國務卿海格一再游說及施壓也不肯退讓。到戰爭真的臨近,阿根廷軍方才發覺自己準備不足,低估英國的決心及戰力,儘管阿軍成功以導彈擊沉兩艘英國驅逐艦,但英軍同樣擊沉阿根廷最大的巡邏艦,並且迅速登陸福島,重佔首府史坦利港。
福島戰勝後,戴卓爾夫人從不受歡迎的首相變成國家英雄,贏盡民眾的好感及信任,在1983及1987年能一再大勝工黨,長期執政靠的正正是這筆政治資本。而英國則擺脫退縮綏靖的心態,決心維持海空軍力,並一再派兵介入國際糾紛,包括兩次伊戰,波斯尼亞內戰等。誰能想到只有3,000人口的小島可以成為歷史轉捩點。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