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reform)在政治上是個很正面的字詞,它象徵希望,象徵新鮮感,預示明天會更好。不管是甚麼地方的選舉,都有人祭起改革、變革(reform)的旗幟,爭取民眾及選民的支持。奧巴馬○八年競選美國總統時就大打改革牌,把自己弄成改革的化身,令厭倦了反恐戰,厭倦了小布殊及金融大鱷的國民轉投他懷抱,助他成為第一位黑人總統。
香港的小圈子選舉是不像樣的選舉,是扭曲了的選舉,但由於北京希望候選人玩民意民望的遊戲,兩位建制派候選人自然也要好好打扮自己,拉抬一下民望,希望得到北大人青睞。其中梁振英先生雖然十幾年來一直在朝,一直身處特區政府的決策核心─行政會議,但他卻大打改革牌,猛烈批評現屆政府的經濟、房屋、土地、社福、人口政策,又指現屆政府在處理社會深層次矛盾時無心無力。由於現政府在任七年,失誤頻頻,民望如江河日下,梁先生打「改革」牌的策略奏效,他的民望因此長時間領先求穩的唐英年先生。即使後期傳出多項醜聞,梁先生民望大跌,但仍有不少市民希望他帶來實質的改變。
現在梁先生已正式當選,他將會帶來甚麼實質的改變呢?從他的政綱及公開言論特別是當選後的言行來看,梁先生極可能會重新為政府定位,把原來積極不干預的政府變成「適度有為」的政府,並會進一步加快香港跟內地的經濟融合。我們對這樣的轉變有憂慮,有保留,認為「適度有為」的政府非但無法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反而會帶來更多官商勾結,帶來更多利益輸送問題,腐蝕香港公平開放的政治經濟環境。
應該看到,政府在香港經濟的角色本來已相當吃重,土地政策、各項規管措施、環保規例、最低工資、城市規劃等都在影響企業的經營環境,左右甚至決定遊戲規則,令某些經營者比其他人更有優勢,令進入市場的門檻越來越高。也就是說,在積極不干預或「大市場小政府」的管治背景下,本地經濟已佈滿特區政府的手影,已備受官員、官僚的影響。一旦像梁先生那樣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改為「適度有為」,意味特區政府更肆意或更肆無忌憚的指導經濟發展,干預市場運作,扭曲競爭環境。這樣下來,企業的競爭便不在於控制成本,提升效率或改善服務;企業的競爭便改為如何拉關係,走後門,爭政策,攞優惠,企業將把焦點放在如何成為特首及政府的寵兒方面。當香港的公司都把注意力、努力放在爭取政府而不是市場及消費者好感時,它們怎麼可能勝過其他地方的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勝出呢?
此外,所謂「適度有為」是非常模糊不清的概念,可說完全由梁先生及官僚決定,既沒有甚麼準則,也不容易監管。更令人擔心的是,「適度有為」會成為特首及特區政府補貼、催谷某些產業、企業的藉口。前特首董建華先生就一再擺出大有為的態度,以土地及其他公共資源推動個別產業如高科技產業發展,造成巨大的浪費。深受董先生影響甚至以他為師的梁振英極可能在「適度有為」的想法下走上類似的道路,大搞甚麼中心、甚麼港之類的計劃,到時候納稅人又要為這些大白象埋單找數。像這樣的改革、變革怎不令人擔心呢?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