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東北面的深灣,魚排一個接一個,平靜的深綠海水之下,是成百成千的海魚,放養大自然,七分聽天,三分人事,魚兒也要各安天命;另一邊廂,流浮山腳下有個室內養殖場,數千尾花尾龍躉利用科學方法飼養,既環保又不受大自然主宰,存活率達九成之高。不同的養殖方法,為的都是一尾靚魚,滿足口腹之慾。
記者:周燕
攝影:陳盛臣、譚盈傑
養魚一樣可環保!
海魚以外,養魚一樣可達至可持續,要做到這方面,第一:有足夠空間,只因擠擁的環境,會令疾病傳播更快;第二:嚴禁使用化學物質如山埃、抗生素等;第三:確保魚苗來源,只因不少魚場的魚苗都非人工繁殖,是捉海裏的BB魚苗來谷肥,變相殺死了魚兒在海中自然繁殖的機會;第四,避免在紅樹林等地方養蝦,這只會破壞附近的生態環境!
傳統魚排 聽天由命
梁錦明是西貢布袋澳水上人,自小已經跟隨爸爸出海捕魚,主要在東龍島對出的果洲群島一帶,「自從赤鱲角機場動工,香港水域的魚穫越來越少。」梁錦明受聘於其弟,本在深圳南澳經營魚排,05年才遷至深灣,「南澳一邊是山,一邊是大海,打起風來,真的受不了!」深灣近日天氣很好,風平浪靜,日照充足,但不炎熱,梁錦明很是喜歡。
他的魚排主要飼養青斑、芝麻斑等,存活率只有四成左右,即是養十條,只有四條能活下來,面對大自然界的力量,生死難有十足把握,「魚排的水質和水溫都難控制,你只能避開不好的條件。」梁錦明說養魚沒有甚麼秘技,把魚放進木排搭成的一格格魚籠裏,能夠為把魚養活,就算成功了。
水溫必須嚴控
但要魚活下去,就是學問所在,原來魚跟水溫有密切關係,「水溫低至攝氏十幾度,魚不太吃東西,兩三日才吃一餐。水溫高的話,可隔日吃一餐。22℃、23℃水溫,魚最肯食、最生猛!水溫達至30℃,又會吃得太多,消化不良致死。」主要養青斑,因為這種魚適應力較強,「無論哪種水溫,青斑都可以生存。」別以為肥魚好吃,「石斑過年前後最靚,因為牠們不吃東西,收一收身,肉質夠好。」梁錦明的魚排率先用了漁護署提供的三部儀器,監察大海水溫及含氧量,「用了這些儀器,我才知道量度水溫分三層!」當日最下層的水溫有17.6℃,含氧度是8.7,「10是最高,有7、8度已經很好。」
這個魚排的魚主要吃池仔、青鱗等小魚。凌晨三、四時,海上出現拖船,向魚排兜售魚仔,近日並非每天都看到拖船,「現在只見三、四艘拖船,早幾年大埔有十艘拖船,因為魚仔越來越少。」遇上紅潮,大海的氧氣被耗盡,隨時整個魚排的魚都窒息而死。梁錦明曾經目睹鄰近魚排因遇上紅潮,損失慘重,「惟有每個魚籠養少一些魚,用打氧機打進多些氧氣。」
海魚始終最好
面對變幻莫測的大海,漁民只能謹守崗位。梁錦明和夥計每兩個星期,就會拉起巨型魚籠清洗一番,把微生物、寄生蟲洗掉,保持清潔;此外,魚排的魚都要洗澡,原來一種叫「白芝麻」的魚蚤會傷害魚類,「會令到啲魚無胃口食嘢,侵蝕皮膚,甚至令到佢哋死晒。」他和夥計會把魚放進綠色大塑膠袋,用山水清洗,避免滋生魚蚤,「當水溫上升時,我們會洗一洗魚;十日後,再洗一次。啲魚如常吃東西,那以後兩至三個月才洗一次。」魚排的魚成百成千,往往要洗幾天。
論好吃,「野生海魚始終最好吃!」梁錦明說,因為野生海魚可吃到不同種類的食物,但捕魚業式微,本地出產的海魚,多是養出來,味道始終爭少少。作為養魚者,梁錦明比較喜歡吃石蚌魚,貪其鮮味、香口,「石斑不過食個名!」
科技養魚 存活率高
魚排養魚,要面對大自然不穩定因素,亞洲水產養殖科技公司則與香港大學嘉道理研究所合作,研發出一套循環水系統,既環保又不受大自然主宰,其飼養的花尾龍躉存活率達九成之高。
走進流浮山及米埔的室內養魚場,只見一個個大水池,花尾龍躉就養在其中,完全看不出有甚麼特別。原來其特別之處,就是循環水系統,水在系統中不停被過濾,可循環使用,既確保水質乾淨,又符合環保原則。飼養龍躉的水,會經過四重過濾:一個個藍色膠箱排走魚糞等固體廢物;蛋白分離器專收集液體廢物;水球會吸走微生物;水最後再經過UV燈照射。花尾龍躉生活的水質是淡水加鹽,每天都有專人檢測水的鹹度。龍躉吃的飼料根據特別配方調製,屬商業秘密。
該公司董事陳少華熱愛潛水,八十年代至今,有見香港污染嚴重,水質越來越差,於是萌起以優質方法養魚的念頭。魚苗主要來自海南文昌至三亞一帶,因為當地水質較佳,養至兩至三斤重已經可以出售。花尾龍躉主打中式婚宴酒席,魚皮像啫喱,口感佳,肉質紮實腍滑,所以有不少捧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