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5周年之眾裏尋她:尋找事頭婆的足迹……

回歸15周年之眾裏尋她:尋找事頭婆的足迹……

香港曾經的事頭婆,硬幣上有她、郵票上印她、每年6月,我們甚至為她放生日假。直至15年前的7月,阿爺回來了,事頭婆從此淡出這個亞熱帶小島。90後偶爾在電視上看見她,像看見陌生的異國人。城市裏有關事頭婆的痕迹一一被撤走。
對於這個曾經無處不在的事頭婆,我們沒機會在尖沙嘴星光大道跟她對掌印,總可以在中區某些角落,找到她來過的證據。踏入事頭婆的生日月份,來,讓我們一起去尋找事頭婆!

記者:劉嘉蕙
攝影:劉永發、歷史圖片由高添強提供

兩小時尋她

從英女皇郵票到皇室徽號舊郵筒,李澤恩對殖民地時代香港文物如數家珍,今趟尋找事頭婆之旅,建議由舊山頂道出發,踩落動植物公園,再直入中環,全程約兩小時。寓健行於認識歷史,而且零消費,做周末消閑活動啱晒!
香港歷史研究社網址: http://www.hkhistory.org

■香港歷史研究社理事長李澤恩

■戰前的皇后像廣場,除維多利亞外,還有愛德華七世等多位皇室成員銅像。

■戰前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右),矗立在皇后像廣場,現已安置於維多利亞公園。

第一站 城界石劃分種族

所謂的「事頭婆」,不過是個稱謂,今天指的是伊利沙伯二世,1901年前,我們說的是維多利亞。香港開埠初期,英政府把中上環一帶稱為「維多利亞城」,發展出「四環九約」的城市規劃藍圖。1903年,政府豎立多塊維多利亞城界石,全部印有「CityBoundary1903」字樣,標示維多利亞城的範圍。根據政府的說法,這些界石只是象徵標記,不具法律意義;但當中有些別的含意路人皆知,譬如位於舊山頂道這一塊,有人視為《山頂區保留條例》的「輔助界線」,此法例於1904年頒佈,禁止華人居住太平山山頂,至1947年才取消。所以這塊石,劃分的除了地區,還有種族。
現時官方承認的城界石,有六塊,分佈於西寧街、薄扶林道、克頓道、寶雲道、黃泥涌道及舊山頂道,全部高約一米、光禿禿的、明顯缺乏打理,經過100次都未必知是百年文物!07年,一度有網民發起「拯救維多利亞城界石行動」,源頭是一塊位於馬己仙峽道、估計於1920年代豎立的城界石不翼而飛,疑是被維修斜坡的施工工人移走,該石至今仍下落不明。

a.港島區僅剩六塊維多利亞城界石,標示百多年前維城範圍。

b.位於馬己仙峽道的疑似第七塊城界石(上圖),07年忽然失蹤,但原址明顯經過粉飾(下圖刷白部份),引起網民關注。

c.界石上的刻字本來沒有顏色,近幾年忽然有人填上黑色,不知出自誰的手。

第二站 事頭婆老竇「無話兒」

英皇佐治六世,事頭婆伊利沙伯二世老竇,1936至1952年間是香港的「事頭」──這些或者不及以下線索更易勾起你印象:《皇上無話兒》的口吃皇上是也!
英皇佐治六世銅像位於香港動植物公園,與政府山、皇后像廣場、皇后碼頭連成一直線,可納為中環軸心的一部份,大有君臨天下俯視眾生之勢。銅像位置「上手」是港督堅尼地的銅像,二戰期間被日本人拿了去熔,戰後英政府於1958年補上佐治六世銅像,以紀念香港開埠百周年──其時佐治六世已作古六年。
佐治六世當年因兄長愛德華八世不愛江山愛美人而「頂硬上」登基,好不容易捱過二戰,又因肺癌早逝。料不到遠在香港這個銅像也一樣命途多舛,回歸後2003年,一度有區議員建議把佐治六世銅像換成孫中山,經過多番爭議才獲保留。

d.佐治六世在位時間短,近年因為《皇上無話兒》再被香港人認識。

e.伊利沙伯二世(右二)是佐治六世的長女。

f.香港動植物公園是香港第一個公園,位於維多利亞城中心地段,反映英政府對公共空間的重視。

g.香港人對「事頭」的印象明顯不及「事頭婆」深刻,但佐治六世銅像卻成為本港僅存兩個皇室成員銅像之一。

第三站 請坐事頭婆個位

對非教徒而言,聖約翰座堂可能只是花園道上一道風景。然而這裏其實是香港開埠初期的一個關鍵位置:第一,教堂所在地點就是維多利亞城的中心點,反映聖公會在英國的重要性;第二,聖約翰座堂是香港唯一一塊永久性業權地(Freehold),地權歸聖公會所有,此範圍以外任何土地都只是租借地(Leasehold),等於事頭婆租予香港人咁解──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原則下,你一鋪過畀幾百萬同每月畀幾萬元一樣,都係租樓!
細心留意,聖約翰座堂有不少事頭婆的足迹,門口VR字樣就是維多利亞女皇(VictoriaRegina)的縮寫,正門左右方各有一個紋章,分別代表座堂奠基(1847年)及落成(1849年)時兩位在任港督戴維斯及般咸。台前右方第一排椅鑄有英國皇室徽號,在殖民地年代只准皇室成員或皇室在港代表(即港督)入座。事過境遷,今日大家隨時都可以去坐事頭婆個位!

h.歌德式外形是維多利亞時代流行的建築風格。

i.第一排座椅鑄有英國皇室徽號,只供英女皇及皇室成員入座。

j.座堂內的天使長聖米迦勒堂,掛有幾支彩旗,其中米字港英旗(左上)仍飄飄。

k+l+m.(上)維多利亞女皇名字縮寫VR及奠基年份1847、(下左)港督戴維斯(1844-1848)紋章及(下右)港督般咸(1848-1854)紋章。

第四站 皇后像廣場無皇后

歐洲國家愛為皇室成員鑄像,去歐洲旅遊,幾乎每個旅遊點都有個XXX幾世的銅像,睇到頭都暈。在香港這個前英國殖民地,你會發現,皇室成員銅像目前只剩維多利亞女皇及前文提到的英皇佐治六世兩個,而皇后像廣場則無皇后像!
其實二次大戰前皇后像廣場一帶曾有維多利亞一家大細、連同港督及滙豐昃臣爵士共九個銅像,直至日本仔打到香港,把銅像拿去熔掉補充軍備原料。戰後政府幾經辛苦打撈「倖存」的愛德華七世伉儷、滙豐大班昃臣及維多利亞女皇銅像,前者運返英國,後兩者分別擺放於皇后像廣場及維多利亞公園。

n.對比今日的皇后像廣場,皇后搬走徒具其名。

o.女皇現居於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

p.由座堂前往皇后像廣場一段路,可找到T形舊街牌,街名為紀念維多利亞夫婿亞厘畢親王。

q.今日皇后像廣場只餘下非皇室成員,銀行大班昃臣爵士的銅像。

英女皇生日在4月

還記得97前,每年6月中,香港都會放英女皇壽辰假,但可別因此以為英女皇是個6月出生的雙子座!原來早在愛德華七世年代(1901-1910),英國已為事頭/事頭婆壽辰「擇日」,一般在每年6月第一、第二或第三個周六,理由是6月份英國天氣較佳,適合作戶外慶祝活動。而視乎當地情況,各英聯邦國家所選的日子也有不同。事頭婆伊利沙伯二世本人的生日,其實是4月21日,是個固執愛美又精打細算的金牛座!

■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

事頭婆家族訪港時間表
1922年

皇儲愛德華王子訪港,「太子道(PrinceEdwardRoad)」因而得名,愛德華王子即後來的英皇愛德華八世,是事頭婆大伯。

1966年

事頭婆親妹瑪嘉烈公主訪港,「公主道(PrincessMargaretRoad)」因而得名。

1975年

事頭婆伊利沙伯二世訪港。

1986年

事頭婆伊利沙伯二世第二度訪港。

1989年

事頭婆長子查理斯王子與前新抱戴安娜王妃訪港,為文化中心揭幕。

1997年

事頭婆長子查理斯王子訪港主持政權移交儀式。

註:除以上名單外,伊利沙伯女皇堂妹雅麗珊郡主、長女安妮公主、次子安德魯王子及三子愛德華王子亦曾多次訪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