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洗底」 - 李碧華

兩種「洗底」 - 李碧華

看某台灣電影的廣告,女主角是《那些年》的陳妍希,擺一個已有千百次紀錄的托腮梨渦淺笑招牌甫士,一貫的可愛,但已碌爆驚喜卡了。男主角之一是陳漢典(排名還佔先),其貌不揚的浮誇綠葉,本在《康熙來了》小S身後擠眉弄眼裝神弄鬼吸引眼球,頗為灑狗血,勝在厚顏不怕瘀,熬出頭來,在《艋舺》中演一角,亦搶鏡。俊朗男模倪安東排名在他後面,不知最後誰奪美人芳心?台方早前的宣傳合照,妍希上半身倒是靠攏安東的,好似對漢典不以為然。
這個戲沒打算看。我覺得陳妍希和柯震東的「迷人」亮點已在《那》片耗盡。有些演員一生只演一個戲,成為經典。後來的劇情、配搭、感動位都很難超越,只屬虛應。
演員怎可能只演一個戲?得努力把舊有的影像沖淡,好讓觀眾接受新角色,愛上新戲的愛人──這是晒命式「洗底」,等閑的人不需要。
「洗底」當然吃力。好不容易深入民心永留印象,深山老林狐狸或豺狼惡妖,也得苦苦修煉五百到一千年,才可幻化人形。你們以為才三五個月,獸便長了人皮還親切握手?哪有如此「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