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完成活化的一級歷史建築物雷生春,本月底將「重生」變成由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經營的中醫診所。診所啟用後將提供中醫治療及社區教育,每日預留兩成門診名額予綜援人士求診,並保留傳統出售凉茶。學院另就開設中醫醫院與非牟利機構達成合作協議,但仍未有確實的落成時間。
記者:陳凱迎
擁有逾80年歷史的雷生春位於旺角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結合典型唐樓和意大利騎樓建築特色,被政府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物,亦是首批由非牟利機構經營的歷史建築物之一。浸大去年一月正式啟動雷生春的活化工程,將它打造成「雷生春堂」,成為該校中醫藥學院旗下第14間中醫診所。
浸大中醫藥學院副院長卞兆祥昨表示,雷生春堂將於本月25日啟用,提供中醫醫療服務外,也會推廣中醫藥社區教育,例如舉行展覽、講座或安排業界人士交流;雷生春堂另會預留每日兩成的門診名額予綜援人士,但無透露是否屬於義診。卞說,為保留雷生春提供醫藥跌打的傳統,更會於診所底層售賣浸大配方的凉茶。
融合中醫和西醫學問
至於浸大一直有意於本港興建的中醫醫院,中醫藥學院新任院長呂愛平表示,已與非牟利機構達成合作協議,中醫醫院將來會融合中醫和西醫學問,前者可主治慢性病症,後者則可處理急症。但呂強調計劃仍處於討論階段,不願交代何時落成及興建地點等具體細節,「只能說政府很支持我們。」卞兆祥則透露,中醫醫院一旦落成,也須與其他醫院合作,有需要時將危急人轉送鄰近急症醫院。
本身致力研究中醫藥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及新藥研發等的呂愛平,今年2月正式出任中醫藥學院院長,他發表過逾300篇研究論文,並擁有40多項專利權。呂說,學院未來將大力發展中醫診治標準化,他亦認為本港中醫藥業界有需要加強中醫藥品種的研發,將中藥複方發展成中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