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金融海嘯案件重演一樣,災難的第二波往往比第一波殺傷力更大,所以貝爾斯登出事,大家還未識驚,但到雷曼爆煲,才驟覺末日已臨。民企風暴於去年6月由渾水研究狙擊加拿大上市的嘉漢林業揭開序幕,當時令民企出現了小股災,事隔不足一年,當嘉漢林業正計劃申請破產保護之際,新一輪民企風暴又不知不覺進襲,驚慄指數猛飆。
事實上,嘉漢林業出事,早已重創市場對民企的信心,在美國上市的民企,不少估值低殘,流通量不足,不少已在打退堂鼓,籌謀私有化,或轉去其他市場掛牌。至於香港的民企如超大現代(682)及永暉焦煤(1733),亦斷斷續續受到渾水的後繼者如匿名分析(AnonymousAnalytics)及JonestownResearch的挑戰,加上一些香港傳媒的偵查報道,投資者對民企一直提心吊膽。
延遲放榜數字近年新高
直到上月,博士蛙(1698)的核數師德勤突然辭任,並表示不能確定供應商一筆3.92億元的預付款是否存在,之前的提心吊膽終於升呢至嚇破膽,洗倉潮一發不可收拾。
民企從來良莠不齊,零星爆煲絕非奇聞,究竟今次民企風暴,是過去趨勢的延續,還是越過臨界點的十級風暴?我不想逐個個案去探討,而是想看一個FullPicture。
我統計了港交所這幾年的上市公司通告,並找出當中四大風險指標──延遲業績通告、核數師辭任、盈利警告及業績保留意見──近幾年的變化,看看是否有異樣(圖一至四)。
結果發現,延遲業績通告的數目最不尋常,創了近幾年來新高,3月份有26家公司公佈延遲發佈業績,較過去業績期的數字均要高。延遲業績可能是技術原因,但也可能是核數師認為賬目有問題,或支持賬目的資料不足,尤其是在業績公佈前夕,才來押後派成績更令人警覺。寶姿(589)、歲寶百貨(312)等便是近期忽然押後業績的例子。
做生意去到盡 風險系數高
今趟民企風暴不少為核數師辭任所觸發,從歷史數據可見,3月份的辭任通告同樣偏高,雖然未夠2010年12月的高峯水平,但當時是因為剛實行中港核數師及審計報告互認的新安排,部份國企如青啤(168)隨即棄用香港核數師,轉用內地核數師,以減低成本,故數字受國企換核數師活動所扭曲。
至於發盈警的公司,數目亦為近幾年高位,2月及3月合共有233個盈警通告,肯定是金融海嘯以來新高,當然,這些公司並非全部是民企,甚至一些大國企如中國鋁業(2600)也在盈警之列,不過盈警個案增多,顯示整體經營環境困難,這對於做生意往往「去到盡」的民企,出事的風險系數更高。
暫時看來,最穩定的要算是保留意見的通告數量,與往常的業績期差不多,均為30至40宗,當然,押後公佈業績的公司,及要更換核數師的公司,日後公佈的業績,也可能出現保留意見,故此要觀察之後的數字,看看會否較尋常為多。
負品牌效應 集資打折扣
四大指標至少有三高,即使不可完全歸咎民企(至少跌掉逾八成的港資公司喜尚(8179)便無辜被分類),但民企的出事率近期確實異於尋常,投資者的驚,是有理由的!
當媒體已用到「民企已死」、「民風喪膽」來形容這次風暴時,我很奇怪,為何捱沽的民企管理層卻相對沉默,有些甚至發個不明股價跌因的通告便了事,好像毋須啟動危機處理來挽回信心,即使監管機構也以個別事件來形容。
我擔心,這種漫不經心,會令民企烙上一個極負面的品牌效應,雖不至於出現美國般的民企退市潮,但日後的集資功能肯定會大打折扣。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