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一個父親 - 張大春

張大春:一個父親 - 張大春

張允和(1909-2005)是江蘇巡撫、兩廣總督張樹聲的曾孫女。張樹聲的長子叫張雲端,曾任川東道臺,膝下無子,從族中第五房抱過來一個孩子承祧,名喚吉友。這就是著名的「合肥四姊妹」的父親。

張吉友,字冀牖,最了不起的一樁事業就是撐著辦了十七年的一所新式中學:「樂益」。這位淹沒在大歷史洪流之中身名俱滅的教育家卓具長遠的眼光,他本來大可以在合肥做他的太平鄉紳,坐擁萬頃良田,受十萬石租,仗三代祖蔭,左右一鎮生涯。但是他老人家在辛亥革命之後的一九一三年,便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地舉家搬遷到上海石庫門。
在彼時,這叫客寓,全家落腳之處七樓七底,有大院落、亭子間,而充其量也就是逆旅。張冀牖想在上海幹嘛?沒有人說得準,大家都知道:他不會去做生意、不會去當官兒、他每天所做的最要緊的一樁事,似乎就是看報紙。在當時,還沒有人能看出他對於「資訊」重視的程度和意義─那會兒還沒這個名詞。
一九二一年,他捐出祖產鉅資,讓出宅園二十餘畝,建校舍四十餘間,充實所有的新式教學設備─至於究竟應該是哪些設備、以及為什麼他老人家知道該是那些設備?這得翻翻他那幾年裡讀的報紙。

〈啟蒙先賢張冀牖〉的作者余心正替張冀牖算過一筆帳:「他有十個子女,如按三千大洋培養一個留學生計,有三萬元亦能全部出國留學了。但他連這筆錢也省下來,用於學校。為什麼?為的堅決不拿別人一分錢,無論是當局的津貼、教會的贊助、好心人的募捐,一概謝絕;惟如此,方始做得我行我素,獨立自主。」
張冀牖的二女兒張允和的回憶:「鐘鳴鼎食、詩書傳家的生活並沒有使父親滿足,他想讓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接觸新思想,接受新生活,用知識和文化的力量使他們擺脫舊的陳腐的道德觀念的束縛。」(張允和《張家舊事》)
一旦興了學,人們才漸漸知道張冀牖已經從各種瑣碎、片段、甚至藐遠不可考稽其真偽是非的報紙消息裡拼湊出現代教育實務的藍圖,從制度到用品,從理念到文具,鉅細靡遺。

合肥四姊妹恐怕是中國第一代、也最不劍拔弩張的女性主義者。她們長遠和諧的婚姻關係和生活實質示範了一種獨特的女性意識:堅定自主,獨立自決。張兆和溫柔地拒絕了胡適之代沈從文媒合的一節掌故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在這個不到二十歲的小姑娘眼中所看見的胡適並非偉大的學者,而是愛管閒事且不能細膩體從人意的蛋頭。然而張兆和並未因此而上綱拒絕沈從文,她所堅持的祇是要自己拿主意,不為任何權威左右。
這裡有一首張兆和的七絕、一首張允和的五律,作此二詩之時,姊姊允和十四歲,妹妹兆和十三歲。題目是〈游鎮江北固山〉:
春風吹綠到天涯,遙望姑蘇不見家。西下夕陽東逝水,叫人哪不惜芳華。(張兆和)
高山枕大川,俯視意茫然。滄海還如客,凌波誰是仙?江山欣一覽,帷讀笑三年。擊楫情懷壯,臨風好著鞭。(張允和)
看見女兒,想見父親。一個散盡家財之後,並未建樹任何傳統定義之下所謂功業的世家子所影響的,又何止他自己的十個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