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066)宣佈今年6月加價5.4%,這是根據可加可減的機制算出來的,以前香港出現通縮,市民要求港鐵減價,於是出現了可加可減的機制,通脹率成了可加可減的計算因素,可是機制制訂後,香港只有通脹,沒有通縮,去年通脹率更高達5.7%。
候任特首已表態說,會在年底檢討可加可減機制及計算方法,實際上,特區政府是港鐵大股東,如果大股東不想賺太多錢,是容易做到的,只要吩咐港鐵的管理層不要加價就行了,不必談判,不必討價還價。唯一要考慮的是小股東的利益。
我認為一個比較可行的折衷方法是考慮地產的利益,港鐵享有發展地鐵站上蓋土地的特權,這是用來彌補減輕經營地鐵業務時的票價壓力,因此,地產項目賺到的錢︳一部份是可以考慮收起來,用來將來不加票價,減低票價增幅時用。
真正套房供應少
過去幾年,香港的民怨主要來自樓價高漲,住宅及商業樓價也漲,前者上漲令年輕人買不起樓,後者上漲,租金跟着漲,商人負擔重,於是地產霸權的聲音響遍香港,這種情況與1997年回歸前類似,所以當年有「八萬五」。
估計梁振英上台後第一件事也是抓房地產政策,梁振英競選期間,政綱中有不少關於房地產政策的,不過,房地產也是最難搞的政策,樓價升樓價跌都有人高興,有人不高興,最好是樓價不變,不過,這是最難做到的。
香港的劏房、板間房眾多,因為香港超小家庭的戶數太多,根據剛公佈的人口普查,香港有40萬戶單身男女獨居,有60萬戶家庭只有兩個人,這100萬人的家庭根本不需要兩房一廳的住宅,但是市場上一房一廳或真正套房的供應的確很少,為甚麼地產商不多建這類樓房以迎合市場的需要?
曾淵滄
作者為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