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頓莊園之聖誕特輯》落下帷幕,網絡上遍地呻吟。2010年,吉尼斯評選《唐頓》第一季為最受好評的電視劇,全球沒有異議。網絡上,看到「大小姐和大表哥」,我們知道,那是當今最受歡迎的虛構人,唐頓的瑪麗和馬修。
《唐頓》的主線故事很傳統,泰坦尼克出事,讓伯爵家出現了新的繼承人。中產階級大表哥對貴族階級大小姐一見鍾情,但彼時大小姐還是女唐璜,然後一戰爆發,小姐失過足,表哥訂過親,戰爭結束,滄桑走過,兩人在1920的新年舞會裏重新攜手。
這樣的英國故事,打開任何一部電視劇,都有。傲慢與偏見,是所有電視劇的題材和語法,而且,ITV打造的唐頓世界,就意識形態而言,簡直有反動的嫌疑,那麼奢華精緻的貴族世界,那麼秩序井然的等級社會,中產階級大表哥在完成他的貴族轉身後,顯得更加賞心悅目;反叛的三小姐,雖然嫁給了唐頓的家僕,但是這個愛爾蘭小司機不是個普通人……
總之,如果要批判,《唐頓》也罄竹難書,光是意識形態的「先進性」,《唐頓莊園》可能還輸給《還珠格格》,但是,《唐頓》穩穩取消了我們的政治覺悟,穩穩地把我們變成了文化保守主義者,憑甚麼?
第一季開頭,我們在一句對話中知道,唐頓主人格蘭瑟姆伯爵娶親,是看中了美國太太的錢,那麼,這門親事結局怎樣?卧室裏,伯爵問夫人:「這麼多年我讓你快樂嗎?」夫人甚麼都沒說,回一個親密的微笑。這是兩人之間最親昵的段落,也是伯爵的抒情時刻。所以,如果要問,我們能向英劇學甚麼?我會說,把四十集的篇幅減到十集!因為多出來的三十集,比如就《唐頓》的故事而言,在格蘭瑟姆身上,我們的導演就至少能多搞出八小時,表現伯爵和狗用半集,表現伯爵和大女兒、二女兒、三女兒,三集不嫌多,表現伯爵和夫人的感情歷程,比如前面這段戲,倒敍個二集必須的。但是,英劇用「節制」為全球電視劇示範了美學準則,也用「節制」重新為英國貴族打造墓誌銘。
大小姐瑪麗聽說大表哥突然訂親,擱到我們的大宅門裏,不知得碎多少花瓶,得糟蹋多少燕窩,但是,《唐頓》只給了瑪麗幾秒鐘調整神色。貴族莊園裏,眼淚是僕人流的,失態是僕人犯的,甚至,最激烈的抒情也屬於僕人,貴族絕不即興悲哀,絕不亂掉方寸,一句話,決不凌亂。而對一個電視劇觀眾來說,這種「節制」和「節約」,不僅是對我們智商的看得起,更是對我們閱歷的讚美。這方面,《唐頓》編導真是聰明極了,他們要我們喜歡的人,一定是那個在鏡頭中最有控制力的人。
天下這麼亂,故事這麼多,唐頓階級所代表的冷靜和克制,不僅是我們人生的方法論,而且,你看,他們伯爵一家三代,隨口莎士比亞隨手慈善義舉,聲色不動又風月盡收,如果這個世界注定不平等,那麼就讓這樣的貴族過得比我們好吧。所以,長遠的看,掌握不了電視劇的鏡頭倫理,你就掌握不了群眾。這原理,還真是值得我們的電視劇編導學習。
這麼說吧,比如,咱們編導想讓毛主席周總理顯得特別了不起,不必非得去表現他們跟貧民拉半集的家常,相同的原理,如果想表現咱貧民特別愛主席,也不必非得讓他們在鏡頭前抹十分鐘眼淚。所謂鏡頭用老,姑娘十八變八十。看了一百年的影視劇,觀眾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