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第二季,市場一定會聚焦於內地經濟數據及稍後的第一季盈利預告。我們有兩個由不同機構編制的最新內地採購經理指數可以參考,但數字竟可南轅北轍。官方3月份PMI由51升至53.1,為去年4月以來的高位;反觀滙豐3月中國PMI終值跌至48.3,仍是四個月以來最低。撇除其他因素,PMI根本是一份企業問卷調查,故此調查對象會左右數字結果。官方及私人機構兩個數字,雖可有不同解讀,卻也同時帶出了兩個問題。
企業存貨壓力大
首先,滙豐PMI數字以搜集中小企經營情況為主,而官方PMI則由大企業參與較多。如果把官方數字拆開,大型企業部份的PMI改善最多,有54.3,較2月上升了3.4,同時中型及小型企業部份的PMI,分別僅升0.9及大幅下跌4.3,其實是跟滙豐數字大致脗合,亦即代表無論官方及私人機構的數據,都顯示中小企經營未有改善。
第二個帶出的問題就是存貨,官方PMI提供的原材料存貨部份,連續11個月低於50水平,而滙豐提供的完成產品存貨,3月亦由50.8降至48.2,數字同樣相當吻合,因為很大程度上顯示內地製造業活動之所以有所改善,是靠去存貨De-Stocking帶動。
毫無疑問,內地經濟的確未有如預期般樂觀,企業之前往往出現計錯數情況,包括過份添置原材料或完成生產後,買家失蹤,因此目前很多內地企業是面對被動存貨情況。
解決存貨問題,比推高盈利更具逼切性,因為存貨未清,企業現金流就會受壓,無論被動或主動清減存貨,都會對盈利構成壓力。不能否認,由於有去存貨效應,可以預期短期內有關內地工業生產的數據指標,都未致於太差,但企業盈利及營運表現,就截然不同,有何不同,明天再續。
胡孟青
作者為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