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期公報的人口調查數字,全香港有1,233,595個住宅單位是業主自用的,當中741,334是沒有按揭或任何貸款,佔60%以上。要留意的是,上述數字皆沒有區分私樓、公屋或居屋等。有評論說這批有樓兼沒按揭為數70多萬業主,會是樓市換樓的動力,預料不但價格傾向硬淨,樓市更可看高一線。
須視乎樓齡面積
上述不無道理,但需要較詳細查證一些環節方可確定:(一)這70多萬個單位是甚麼樣的,包括價格、地點、樓齡、面積大小、樓宇狀況、甚至重建價值等。若普遍屬細價或細面積單位,甚至有重建價值,換樓潛力不會低。相反,若不少是高價大單位又或較新的,換樓潛力未必如想像的高。
(二)這70多萬個單位的業主經濟情況是怎樣的,除了自住物業外,還有沒有其他資產和收入。倘若業主主要資產就是該自住物業,不但不能換大樓,只有tradedown。
(三)這70多萬個單位的業主年紀和心態是怎樣的,不少人隨着年紀增長,會傾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包括搬遷。若這批業主普遍年輕,確是換樓大軍,但若是較年長甚至老年,則未必是。
(四)2001年及2006年分別有505,375和613,020個無按揭自住單位,倘若這類單位本身就可以構成樓市需求,那為何樓市要到2004年才復蘇,又或2008年仍出現調整?
香港漸「灰髮化」,多了供完樓的業主一點都不出奇,但除非環境有助物業之調換,否則難斷定這批業主會廣泛地變成樓市的動力。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