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價機制引入市民負擔能力

票價機制引入市民負擔能力

【本報訊】港鐵賺大錢仍按可加可減機制於6月加價5.4%,引起公眾強烈不滿。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表示,政府已着手研究改善票價可加可減機制,加入其他因素,在計算票價調整幅度時,將港鐵利潤水平、服務表現及市民負擔能力都計算在內。

議員促設票價穩定基金

鄭汝樺昨出席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會議後表示,政府已委託顧問研究改善票價可加可減機制,除了現在兩個主要因素,即通脹率和運輸業薪金升幅外,應否加上其他因素,例如能否加入利潤水平、服務表現及市民負擔能力等,預料今年下半年會完成。
立法會議員批評港鐵在巨額盈利下堅持加價,要求政府成立票價穩定基金。議員黃成智建議,以公帑興建沙中線車站,站內商業設施收益不應歸港鐵,應將有關收入撥入穩定基金內。
鄭汝樺指出,將港鐵向政府的派息用作「專款專用」的票價穩定基金,會牽涉公帑及公共財政政策問題,需小心機制運作的效果,且票價變成由政府包底,可能會影響港鐵資源運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