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的成名作,可原來他為着書的名字做了不少功課,查證這首披頭四名曲"NorwegianWood"究竟是指「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製的家具」。為JohnLennon(約翰連儂)寫傳記的AlbertGoldman就認為按歌詞的鋪排,前幾句在說女孩邀請歌者進房閒聊,那"isn'titgood,NorwegianWood?"這問題問的該是室內的擺設及家具,不應該譯成「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不服氣,認為整首歌從曲到詞都充滿曖昧不明的多義性,譯成「挪威的森林」比較有意境,有些奧妙的深度,符合整首歌的氛圍。他又引用連儂接受「花花公子」訪問時的說法,指作曲時腦子充滿「不倫之戀」的刺激與感受,不經意間把曖昧滲進曲詞,「挪威的森林」就這樣冒出來了。
不過,最精采的解釋來自披頭四成員GeorgeHarrison。他身邊的人引述他說,"NorwegianWood"(挪威的森林),不是原來的曲名,也沒有在歌詞中出現。原詞是"isn'titgood,knowingshewould?"(知道她願意讓我做,不是很美好嗎?),曲名也叫"Knowingshewould"。只是唱片公司覺得歌詞歌名有些不道德,不能錄音。約翰連儂逼不得已作修改,天馬行空的把"knowingshewould"改為發音近似卻又意境高遠的"NorwegianWood"!
這篇有趣的文章收錄在剛出版的村上春樹「雜文集」中,有興趣的讀者及村上迷大可以找來看個究竟。除了解說「挪威的森林」的小品外,「雜文集」也收錄了村上按不同場合、不同需要寫的文章,當中既有談音樂、論翻譯的輕快作品,也有一些較嚴肅、較具思想性的文章,包括他為耶路撒冷文學獎選寫的得獎感言:「牆和蛋」;還有採訪九五年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受害人後感想等。看起來情緒會有點跳躍,節奏有點鬆緊不一,沒有「村上朝日堂」散文集那樣輕巧舒服,卻多了一些思考的空間與刺激,很適合坐在高背的大梳化一邊喝EarlGrey茶一邊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