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堂:潛入故宮 尋龍頭

元氣堂:潛入故宮 尋龍頭

中國老祖宗的文化本來很嚴肅,悶死年輕人。但香港出了個趙廣超,把硬的資料,配上軟的輕鬆漫畫,出版了多本好書,結果連內地專家都叫好。超哥學貫中西,早年專攻西方藝術,回來後研究中國文化,他不講架勢,往日當大學教授,今日鑽入紫禁城,鑽入內地學術界,也同時鑽入小學去,普及中國文化,尋找龍頭根源。

記者:何兆彬
攝影:黃子偉

著作漸受關注

趙廣超是很多傳媒人的偶像——他本來在法國攻讀藝術,碩士後回港在理大設計系教書,教學期間,潛心研究中國美術,出版了《中國木建築》一書,又寫了很多學生都說艱深難明的《筆紙中國畫》,之後的《一章木椅》,深入淺出大講明式家具。
超哥獨創一種奇特的寫作方法,既畫又寫。有時畫中有字,有時字海配畫,版面編排早在腦海裏。梁文道曾形容他:「如果你要我列出一張對中國文化最有貢獻的港人名單,趙廣超的名字一定排在前頭。」他著作中最影響他命途的是《大紫禁城》,以中國風水文化和中軸線的地理位置,看中國的空間觀念、美學和哲學,引起了中港台熱烈討論。
他後來獲得何鴻毅家族基金支持,08年成立工作室,開展《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工作,先在鰂魚涌Artistree展覽,推出相關書籍,到學校辦Workshop,開展文化推廣工作。近年CCTV拍攝《故宮100》紀錄片,請他做藝術創意顧問。現下他雙線發展,除了替不同機構當顧問,由拍攝取材開始參與計劃之外,就是埋首《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創作。前者缺少趙氏風格,超哥粉絲未必喜歡,後者卻充滿童趣風格,富有趙氏幽默。

■《我的家在紫禁城》印製了快勞、間尺,吸引大小朋友。

五分鐘濃縮版

以往大家都叫他超哥,上京後,人人都尊稱趙老師,但他還是不失謙虛,「多得徐導演給我機會。」這個徐導,就是《故宮100》系列的總導演徐歡。《故宮100》共100集,聽來很多,但其實特色正是每集不超過六分鐘長度。徐歡說,「我們這個團隊由2003年開始,當年中央電視台跟故宮博物院達成了十年的協議,買斷了故宮的拍攝權。2005年10月我們已經拍過一次《故宮》,共12集,每集52分鐘,因為那是故宮博物院80周年。當年我們合約是簽了100集,我們想過以玉器10集、庭院10集來拍,但涵量太大了,所以這次先以建築為主題。」他說,往後希望能把系列發展成一個品牌。
為何要少於六分鐘?「因為這次想有輕鬆活潑感覺,幾分鐘的濃縮版比較吸引年輕人,但原來幾分鐘的製作,更着重視覺和吸引力。其實計及準備工夫和資料搜集,52分鐘跟六分鐘是差不多的。所以很多導演認為不划算,但從整體設計來講,這模式適合現代和手機媒體的播放模式。」徐歡說。五分多鐘的短片,已拍了一年半,於中央台分四階段播出,每天作滾動式播放,一天五次,然後每25集播放,每五集串連成25分鐘播放。除了年輕人,片集的另一目標觀眾,就是外國人。趙說:「根據我的經驗,給外國人看五分多鐘長度,剛剛好!」但趙卻認為幾分鐘的片集,難免顧此失彼,他正打算與中央台合作出書。

■與《麥嘜》合作出書出明信片《幸福的碗》,由一隻碗開始,談起中國文化。

文化帶動創作

「《故宮100》是宏觀的文化推廣。」趙廣超說:「我的工作則還好有基金支持,否則做不了。」比較之下,徐歡則直認「我們用的是國家資源,充裕一些。」訪問這天,幾個導演從北京過來,剛去九龍塘一小學參觀過「我的家在紫禁城Workshop」,徐說:「最初我們有些擔心,因為故宮這些題材太深奧了,但趙老師講得很生動,現場又設計了一些遊戲,學生們笑聲不絕;也會跟學生互動,譬如說讓學生在紙上回答:『如果你做皇帝,你會想做甚麼?』有人就寫:『我做皇帝,我要每天都不停睡覺。』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即使你做皇帝,也不是你想做甚麼就做甚麼。」趙回應:「我們已經做了超過900場,幾乎全港的小學都巡迴過了,反應一般都很好。」這計劃當初招了七個老師,然後不斷訓練,最後選出五個最好的。現在是時候開始下一個《紫禁城在我的家》系列,也就是《故宮100》,「以後你一打開電視,就知道中國影響了這個世界很多東西;之後,我們會做一些比較社會性的活動、展覽,最後,我們還是要表現中國文化的內涵。最後我希望進入大學,因為以前我在大學教創意科目,最困難的是把中國文化帶到我們的創作、生活裏面,因為中國文化是很複雜的,學生要花長時間去接觸,一般在學校的課程,時間是不足夠的。」既然要談及中國文化,為何這幾年都集中在紫禁城範圍裏?趙說:「這是很自然的。因為紫禁城是中國文化裏最具體的,空間、物理都可以在故宮裏面找到其端倪,你不用多解釋,就知道這是中國的。你好像牽着他們的手,帶他們去了解。」

■超哥監製,由幾名老師巡迴全港小學的「我的家在紫禁城Workshop」,形式似個遊戲。

■超哥愛中國文化,但同時掌握電腦技術,從前他會以Photoshop表現中國水墨畫和漫畫,今天再由二維變三維動畫。

■舊日人類文明,全都在土地內種出來,然後鋸成工具,尊敬土地,重視工藝。

越鑽研越自信

「對我來說,有趣的創意都是從中國文化走出來的,所以想跟年輕人分享。」哪怎樣令他們迅速覺得這些老古董有趣呢?「很簡單,我們上網,上下捲動瀏覽器,那個推移其實就是中國的卷軸。因為我們設計的時候沒有那個背景,所以有些不成文的習慣,但其實我們可以通過美學把它們表達出來,這方面我覺得很遺撼。我覺得我們在藝術裏面可以吸收很多養份,但沒有機會,這不是能力的問題,是沒有機會。例如羅浮宮外的貝聿銘金字塔,國際上都認為這個設計很前衞,我便告訴學生,這個金字塔的三角形角度是52度,這數字是來自古埃及的!新或舊,你有沒有能力看出來?其實中國潛在很多這種複雜的文化,你越了解它,發揮便越大,越有自信。」可惜很多年輕人都覺得根本不需要學習中國文化,西學本身已經很好用了,「那只是習慣,沒有創作性。」
談到自己的工作,超哥說自己有歷史癖:「我覺得如果有人希望在這方面開拓,就須要培養,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做,但每個世代都要有人去面對這些問題。」如果把《故宮100》當作趙廣超作品,膽敢說一定會失望。他也坦言有些工作的確是,而中央台的作品就是要「氣派」,他自己鑽研中國文化一回事,表達方式卻往往輕鬆幽默,「我們正在籌備一個節目,叫《兒童故宮100》,以《故宮100》內最輕鬆的內容,以更爆笑的方法去拍攝,更適合外國人觀看!」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你鑽得越深,越覺得自己渺小,所懂得的事太表面了。

《故宮100》

無綫電視高清台
時間:周一至五5:45pm

中國網絡電視台
已上載50集,可即時觀看:
http://jishi.cntv.cn/program/gugong100/01/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