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應友人之邀,去澳門聽了約夏·貝爾(JoshuaBell)的小提琴演奏晚會,不是公開演出,類似他不久前在美國為習近平到訪的演奏一樣,在一個大廳演奏。貝爾是當今世上最有名的小提琴手之一,他的音樂會門票通常要上百美元,他的小提琴是1713年意大利製作的名琴,價值350萬美元。能聽到他演奏很不容易。那天晚上他和擔任鋼琴伴奏的SamHaywood都認真而用心,像是從心靈發出的琴聲一樣,讓人感動。
我想起幾年前美國發生的故事。一個寒冷的上午,在首都華盛頓一個地鐵站過道,一個音樂演奏者在那兒用小提琴演奏了巴哈的六個片段,總計45分鐘,有1027個人路過,只有7個人停下來聽了,(其中一人認出來演奏者是誰了,並給了20元的小費)。演奏者演出後離開,沒有掌聲,沒有encore。他總共得到了32.17美元的小費。這個演奏者不是流浪藝人,他就是約夏.貝爾。就在地鐵站演奏的前兩天,他在波士頓歌劇院裏表演,雖然門票上百美元,卻座無虛席,一票難求!
貝爾在地鐵站演奏一事,其實是《華盛頓郵報》策劃的,目的是為了測試人們的知覺、品味和行為傾向。要解答的問題是:在一個公共場合裏,一個不適宜的時段,我們是否能夠欣賞到美?我們是否會停下來欣賞?我們是否能在一個不適宜的環境下發現人才?也許更刻薄的問題是:究竟有多少買貴票走進音樂廳欣賞音樂演出的人,真正懂得或喜愛音樂?或者只是帶着附庸風雅的氣味躋身於「高尚」的人堆中。
貝爾在地鐵站作的試驗,在美國引起長時間的討論。我也在反思:我自己會不會在地鐵站為一個演奏者駐足?還是會任憑許多美好的東西從我身邊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