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特首選 超現實

國際視野:特首選 超現實

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曲終人散,外國觀察家認為這次選戰為真正的普選行政長官選舉踏出了一小步,也暴露了小圈子選舉的流弊。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的碩士論文導師、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民主研究大師戴雅門(LarryDiamond)指這次選特首是欽點多於選舉;研究香港特區的國際法律地位和民主發展的《瑞士國際和歐洲法評論》執行主編蘭格(LorenzLanger)則說不稱呼這場選戰為假選舉,因為特首始終是投票產生,只是選委人數較少。
蘭格說以外人角度,難免感到「有點超現實」:「大選的道具一應俱全,海報、電視辯論、傳媒攻勢都有,但它們是為影響甚麼人而設?公眾投不了票,多數選委又只是猜測中央意願,而不是比較各候選人的優劣和政綱,而且選委會的組成也不夠代表性。這的確是選舉,但不是公認的民主選舉。」
蘭格認為港人選特首會重能力多於意識形態,亦「成熟得會接受特首不可能總是對抗中央而去管治」,可是中央執着於忠誠問題,事先篩選和硬要港人接受不突出的候選人,令選舉失去認受性。
憂「人大模式」在港落實
居港美國獨立作家胡素珊(SuzannePepper)認為北京這次容許兩名建制派候選人入閘,又引入「認受性」的標準,是略有進步。選戰變成互揭醜聞也沒甚麼不好,因為候選人的誠信很重要。她認為最大的問題是選委會既不夠代表性,也不夠獨立性,令結果跟市民期望落差大。2017年普選特首,如提名委員會組成不變,候選人也是「親北京、親政府、親商界、親建制」居多。
胡素珊在內地開放前為研究中國政治來港,因丈夫在港工作而落地生根,著有多本關於中港政治的書。她警告內地各級人大是由共產黨控制的基層選舉選出代表,再逐級選上去,北京聲稱這也是「普選」;民建聯和建制派在本港區議會已建立優勢,如果從區議員之中選出「超級區議員」的方式,在提名委員會和立法會擴大,將是「人大模式」在港落實。
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