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遊戲》的電影情節跟小說非常相近,但到劇終,閹割了,完全沒有提及原著裏的革命。
荷李活終究是荷李活,尤其針對年輕觀眾的電影,總不願意拍得激烈,以暴力起始,以暴力終結,便算了,適可而止,不願把觀眾的情緒導向全盤革命。
但電影還是拍得好看。節奏明快刺激,尤其珍妮花羅倫絲演活了女主角的倔強與柔情,剛毅的眉毛和嘴角,上下包裹着圓滾明亮的眼睛,讓觀眾相信,她可以是最理想的情人,更可以是最能依靠的親人,有這樣的一位女子在你身邊,你的親情與愛情都可以輕鬆自在。
然而電影刺中我的死穴:我的平衡系統不佳,沒辦法觀看鏡頭搖擺,而此片偏偏九成採用主觀視角訴說故事,忽而左,忽而右,影像高速閃燦,令我頭暈目眩,甚至有嘔吐的衝動。
幸好忍住了,沒吐,但我左邊再左邊的觀眾有!
進場時我察覺到那是一位操普通話的廿歲少女,本來坐我左邊,但我跟妻子換了位,她變成坐她左邊,到終結前兩分鐘,或許該女子跟我一樣受不了搖擺鏡頭,忽然嘩啦一聲從嘴裏吐出一攤髒物,而且不是低頭吐,而是向右吐,直接吐在我妻子身上!
該女子吐完立即離座,換了是我,必把她喝停痛罵,但我身邊的人畢竟修養比我好出百倍,她只是輕嘆一口氣,既說可憐那女子必是無心之失,復謂替我擋了一劫亦是好事。
人間禍福,輕重難料,唯有依靠自己化負為強。她作出了美好的示範,那夜,我首次感到慚愧,原來立身行事,可以如斯端正。強正乃大,嗯,我明白了。
(編按:蔡瀾先生因事請假,其間暫由馬家輝先生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