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期港股忽上忽落,內地民企更接連出事,有沒有一些「買咗瞓得着」的股份可以「避下風頭呢」?花旗亞太區證券研究董事總經理劉顯達認為,他所研究的類別中,內地燃氣股屬可「長揸」的股份,因為有增長之餘,亦不會「大上大落」。
記者:陳健文、陳韻妍
劉顯達說:「我喜歡呢個sector(板塊)嘅原因好簡單,就係有增長!中國經已講到明要陸續增加天然氣佔總能源嘅使用比重,由現在大約5%增加到2015年時嘅8%,即係每年有20%增長,呢個增幅喺其他sector係搵唔到嘅。」
他續稱:「好似發電企業咁,舊年年底炒完一輪加電費,炒貴咗,大家年初又轉去買電力設備股,之後又轉去核電概念,結果好多家都係打回原形,係燃氣股先可以揸長啲……特別啱個啲無乜時間睇住嘅投資者。」
兩電一煤 乏增長空間
同樣派息穩定的「兩電一煤」比較又怎樣呢?劉顯達表示,中電(002)、電能實業(006)及煤氣(003)確實是派息穩定,於股市大幅波動下是一個理想的「資金避風塘」,惟相對內地燃氣股,則缺乏增長空間。
內地燃氣有增長之餘又相對穩定,但又不至於全無風險吧?
劉顯達承認燃氣股也是有風險的,其中政策改變可算是最大的風險。他說:「就好似加價咁,次次都係加咗上游供氣價先,之後管道燃氣經營商先加返,又或者係加幅唔可以完全抵銷來氣加幅,完全由政策決定,同市場無關……但我認為呢個風險可以接受。」
現時距離飽和仍很遠
對於有市場人士指出,內地燃氣市場急速發展了超過10年,現已進入要相互併購的飽和階段,故近年內地燃氣市場亦多番出現併購的活動。但劉顯達對此說法並不認同,倒認為現時市場仍離飽和很遠。
劉顯達又表示:「按內地嘅標準,人口超過20萬人嘅就可以稱為城市,而咁樣嘅城市中國就有660萬個,但查實家各大燃氣企業用咗10年,都只係攞咗好少部份嘅城市,仲有好多未有人簽到,部份原因係西氣東輸未去到,所以增長空間仲係好大。」
他倒認為,近年內地燃氣企業發展步伐放慢,純粹是因為各地政府「叫價」太高。
「10年前就算係一啲優質項目,由於係各自各咁傾,叫價亦只係1倍至1倍多啲嘅市賬率,但由於大家喺度猛搶,政府先知道原來啲項目係咁值錢喎,咪改咗用競投方式嚟賣,結果就搞到個價去到成2、3倍市賬率,咁大家咪慢晒囉……咁企業咪惟有用收購嚟擴張,平啲嘛。」劉顯達說。
劉顯達履歷
1994
港大取得工商管理學位,主修會計及財務。畢業後於香港管理專業協會任銀行業課程講師
1996至2000
成為株式會社第一勸業銀行金融項目經理
2000至2003
加入野村證券,開始研究公用股
2003至2005
跳槽至荷銀,成為該行亞洲公用及基建研究部主管
2006至今
花旗亞太區證券研究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