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已提出,不要過於迷信一些技術指標,因為所有技術指標的準確度,取決於客觀形勢能否配合,否則有時也不會出現超買再超買,超賣再超賣的局面,日前建議大家不要過於迷信「黃金交叉」。不是黃金交叉沒有代表性,而是從資金流向分析,短線的確有資金流出港股,只是規模不大。
撇除恒指表現,中資股、二三線股、民企早已先行下跌,跌幅其實比恒指更大,簡單而言,資金似托恒指而沽其他板塊。日前已提過,以每日三時後的沽壓龐大的情況來看,我會理解為有歐洲資金在沽貨,現在配合港滙偏弱,此立論應成立。
另外,上周港股走弱,主要是有地產股領跌,當然有人歸咎於梁振英(CY)當選後會削弱地產商的利益。坦白說,前車可鑑,相信稍有智慧的也不會行舊路,反而我認為新樓以實用面積作價,才是左右地產商未來售樓的致命傷。
調節樓市要逐步行
試想想,絕大部份新樓的實用率只有七成,舊制下普遍呎價也逾萬元,新制下更加「天天價」,一定會影響售樓銷情,直接影響地產商的利潤。平心而論,我不會認為任何一個人當選會主動搞散樓市,因為後果非常嚴重,再者,香港經濟動力過於集中在地產及金融業的問題,非一朝一夕可改變,所以即使新特首上場,相信也只會用循序漸進去調節樓市,而最大的可能是透過增加土地供應。
增加土地供應不等於要打擊樓市,因為這樣才能令樓市回歸正路,一味靠樓價高企產生財富效應,來推動經濟,得益者只是一小部份人。
事實上,近年香港的零售業發展好像很強勁,可惜只限於超高檔次的消費,其他香港本土零售的小生意,也因租金太貴而被迫淡出。因此,新政府的地產政策,已非聚焦在樓價高與低,而是透過整個土地政策,去平衡整個香港經濟發展。
陳永陸
作者為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