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白先勇來到香港,繼續他的崑曲佈道工作,在各大學推廣崑曲,借此讓香港的青年人有機會接觸崑曲,欣賞中國傳統表演藝術的精粹,認識甚麼是文化積累所展現的優雅,體會甚麼是「美」。我跟先勇說,你強調「美」,說得太好了,一針見血,針砭到現代中國文化的癥結。二十世紀的中國人,實用為主,投身浩浩湯湯的現代化,在列國競爭的洪流中翻滾,只講游泳的技巧及配備,甚麼自由式、蛙式、仰式,戴泳鏡、蛙腳,穿各式各樣的時尚高科技泳裝,只想超英趕美,在國際比賽中得個名次,升起五星紅旗,帶淚唱一回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領一大筆獎金,卻不去體會游泳本身有其樂趣,更不去想教練要自己游到哪裏。大多數的香港人,活一輩子,就像參加游泳隊學游泳,只是學習甚麼有用,甚麼可以賺錢。到了今天二十一世紀,管教育的開口閉口就談教學與職場掛鉤,知識可以換錢,學習可以增值,就像我們小時候聽到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至於學文化、學知識,從中可以學到甚麼,對自己的一生有甚麼關係,是從來不想的。美不美,干卿底事?
現代中國教育,基本上排除了美育。課程設計上,或許在中學還有美術、音樂,在小學有美工、勞作,但在實際運作時,從學校、老師,到家長、同學,都儘量貶低這類「非實用」課程。一方面是,考試制度排除了藝術科目,所以跟升學沒有直接關係,列入課程,只是教育單位掩耳盜鈴,騙騙自己,免得有人批評教育設置只是為了考試。另方面則是,大家從心底就沒考慮過「美」的意義,不認為美育跟生命成長有密切關係,認為個體審美品味的提升是個人自己的事,與社會發展有甚麼相干?至於崑曲嘛,老掉牙的傳統戲曲了,有甚麼好認識的?崑曲美不美,跟我們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有甚麼相干?
這就讓我想起,去年我邀請江蘇省崑劇院到城市大學,舉辦了兩場示范講座及三場折子戲演出。為了瞭解香港大學生對崑曲的認識,以及觀賞後的反應,我特別安排了問卷調查,讓所有參與活動的同學填寫感想。我的基本想法是這樣的:崑曲作為舞台表演藝術,是精緻文化的藝術傳承,不僅僅要着眼於一代代演員之間的口傳心授,也要重視青年觀眾的培養及其欣賞水平的提升,如此,則可以提高下一代人的審美品味及文化修養。進行調查,除了要瞭解真實具體的情況,也有其「實用價值」,是希望知道,以目前的方式推行崑曲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崑曲認知程度可以產生甚麼影響,作為崑曲在大學校園推廣的參考。調查具體針對四個方面:一、大學生崑曲接受現狀;二、接觸崑曲後的直觀感受;三、崑曲最吸引大學生之處;四、易於接受的推介方式。
由於城市大學全校本科生必修中國文化課程,同時必須選修藝術示範講座,所以參加講座及演出觀賞的同學,不只是對崑曲有興趣的學生,而是來自所有科系,並且以理、工、商、法的專業佔大多數。不管他對崑曲有沒有興趣,是否聽過「崑曲」這個劇種,都因為要滿足必修學分的要求,當作課程來參加。可以預見,有些同學十分被動,甚至感到「被迫」來觀賞崑曲。從調查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調查對象比較理想,選樣並不針對特定喜好崑曲的觀眾,正好反映了一般香港大學生的普遍觀感與態度。選修兩場講座、三場演出的同學,共500人,回收有效問卷353份。問卷的問題,分為選擇題與問答題兩種類型,在講座與演出之前發放,於講座及演出結束之時,由工作人員回收。
我們得到的調查數據非常有趣,也與本來預期的結果不盡相同。跟我預期差不多的是,曾經接觸過崑曲的,佔20%;而80%是從來沒接觸過崑曲,甚至聽都沒有聽過「崑曲」這個名稱,只是因為必修,不得不參加。跟我預期不盡相同的是,同學之中有46%,將近有一半人,對崑曲表演的整體感受,覺得是「精彩動聽」;38%覺得「尚佳」,那意思就是不錯;12%覺得「一般」,也就是馬馬虎虎,還看得下去;2.5%覺得「不精彩」,應該是表示不喜歡,想來以後也不會再去觀賞了。這個數據,反映百分之八十的香港大學生沒接觸過崑曲,卻在第一次接觸之時,大多數人有「驚豔」之感,只有百分之二點五覺得不精彩。以我在大學教書三十多年的經驗來看,任何精彩的講座或示範演出,能夠得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同學的接受,就算是很成功了。
同學們對崑曲的演唱,反應也出乎我的意料。崑曲的水磨調,千迴百轉不說,唱腔用中州韻,念白夾雜蘇州話,是香港同學不可能一聽就懂的,調查的數據居然是30%覺得「精彩動聽」,46%覺得「尚佳」,18%「一般」,只有4.5%覺得不精彩、不動聽。至於崑曲舞台上展現的身段功法,則讓同學們佩服萬分,59%覺得精彩,35%覺得尚佳,4.5%覺得一般,認為不精彩的只有不到2%。我想,同學們在填寫問卷時,對崑曲的「有聲皆歌,無動不舞」一定有着很深刻的印象,即使從來沒接觸過這種表演藝術,也為之動容,從內心佩服崑曲四功五法所展現的高超技藝。
讓同學自由填寫的部份,出現了許多有趣的感想,這裏列舉幾個典型的例子:其一,「故事引人入勝,但文辭較難明白,需要觀看熒幕的解釋,難免有時錯過演員豐富的面部表情和生動的演出。」其二,「感覺挺新鮮,因為平常都聽粵劇多一點,今次真的是,連唱的歌詞及台詞是甚麼都不知道,非得看字幕不可。而且看中文字幕都不太明白,竟然要看英文作輔助,真覺得自己這樣的看戲真的挺有趣!」這樣的感想,主要反映了香港大學生不太接觸古典文學,同時也對中國文化傳統隔閡很深,不但沒聽過以前是家喻戶曉的故事情節,對崑曲優美典雅的曲文,對古典詩詞幽淼深邃的傳統文辭,也難以理解,必須藉助英文翻譯的字幕,才知道唱詞的內容。這倒是很像英美地區上演意大利歌劇,觀眾總得藉助英文字幕才懂得唱詞的意義。
同學對崑曲的身段表演,雖然不太習慣其優雅舒緩的節奏,卻都十分稱許。如:「表演精彩,演員表情、身體語言生動。崑曲腔調古怪,不太懂欣賞,但講座加深我對崑曲的印象,有正面的改觀。女演員戲服造型華麗。劇情發展節奏太慢。」再如:「原以為崑曲是十分沉悶的,不過欣賞過後覺得崑曲有優勝之處,例如崑曲的唱腔和演員的幽默表演都值得嘉許。」可以知道,年輕人對崑曲或一切傳統戲曲是存有成見與誤解的,認為崑曲十分沉悶,接觸以後,才發現表演優美。甚至一開始以為崑曲唱腔很古怪,聽過講座介紹之後,改變了認識。
我跟先勇說,這個調查報告很重要,有確實詳盡的數據,可以顯示,八成的大學生選課前都沒有接觸過崑曲,因無知而產生誤解與隔閡,甚至不願意接觸崑曲。然而,在第一次親身接觸之後,大多數香港大學生態度大為改觀,認為中國傳統音樂與戲曲十分優美典雅,超乎他們的想像。同學們陶醉在崑曲的曼妙歌舞之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隔閡,即使尚未消失,至少是減弱了。不過,大學生對於崑曲的觀賞點,主要集中在舞台美妙的身段表演,以及樂曲的婉轉動聽,還是比較直觀易懂的方面,而對崑曲的文辭之美,大部份學生不僅無法體會,反而認為是文字的攔路虎,阻擋了他們對演出的整體欣賞。看來,崑曲涉及的古典詩詞是一層麻煩的障礙,動人心弦的優美辭藻居然也成了文化隔閡的因素。推廣崑曲,任重而道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希望同學們因為接觸崑曲而認識,學然後知不足,對古典文學也發生濃厚的興趣,超過「床前明月光」的水平。
先勇很興奮地說,沒錯,沒錯,我們方向是對的。隔閡嘛,都可以消除的。路還長,就走吧。他眼睛發光,笑得很嫵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