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Z世代:高盛的原罪 - 盧峯

國際Z世代:高盛的原罪 - 盧峯

高調發表辭職信令高盛市值蒸發一百多億的GregSmith說公司只當客戶是羊牯,另一位有份量的前僱員Nader則說只是世界變了,高盛的本質特別是服務質素並沒有改變,高盛人毋須抬不起頭來。
兩種說法都有點道理,可兩者都只看到公司及行業的某個面向。把高盛或其他投資銀行視為充滿壞蛋騙徒的邪惡帝國是不公平的,但高盛及行業的本質是有問題的,也是不斷爆煲的根本原因。
客戶都不是呆子,不是無知之輩,個別不法分子或貪婪的僱員可以騙他們一次,可是要長期騙過大部份人是不可能的。大小客戶對高盛及其他投資大行始終趨之若鶩,證明他們心甘情願付出高昂的費用及代價使用投行的服務,購買投行開發的新投資產品。當年投行把次按產品分散混合在其他風險較低的按揭產品推出市場是一個巨大的成功,不但讓財力有限的業主可以上車,又能讓長期投資者及基金找到風險低回報高的投資工具,又能促進經濟發展。在它爆煲以前,誰能說這不是巨大的貢獻?誰會質疑它的價值?
問題是管理風險是個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impossible),不管怎樣分散投資,不管發明甚麼對冲工具,甚至請來最優秀的人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不可能有效管理或控制風險,都有可能被市場殺個措手不及,好橋變屎橋,安全產品變有毒資產。1998年出事的長期資本管理(LTCM)雲集各方好手,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又盡可能分散在不同資產市場投資。但當人心突然轉向,紛紛改持現金避險時,任何資產都賣不動或必須大幅蝕讓。最終公司彈盡糧絕,幾乎拖累整個金融體系。當出現這樣的逆轉時,金融機構及它的僱員登時成了誘人入局的騙子,成為攻擊的對象。這種低估風險的傾向或自以為風險可控的傾向可說是金融機構的原罪。
低估風險只是問題的一部份,高槓桿是另一個大問題。高盛等金融機構能獲取巨利,以極少資金作巨額交易是關鍵。它們本身資金不過幾百億,可是每天各種交易卻上萬億甚至更多。一有風吹草動,或有個別交易對手出事,整個系統登時停擺,禍及整體經濟,最終要社會包底埋單。這怎不令人質疑高盛等金融機構的豐厚利潤是建築在一般納稅人的荷包上呢?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