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果然跟其他投資銀行不一樣,金融海嘯後儘管整個行業備受各界抨擊,聲名狼藉,但高盛裏裏外外仍有不少fans為它護航,為它說好話,認為貪婪不是高盛的本質。
前兩天寫了那封170億元的辭職信後,隨即收到讀者的電郵回應。他沒有評論文章的內容,只是Copy了一篇由另一位高盛前員工在金融時報寫的評論讓我參考參考。文章的作者NaderMousavizadeh來頭不少,曾是幾家美國大報的記者及任職聯合國,2004年至2009年在高盛任職,後來自立門戶,現在是一家叫OxfordAnalytica的環球策略顧問公司行政總裁。
Nader先生開首引述了2006年《經濟學人》有關高盛的報道,文章稱讚高盛能成功駕馭投資及市場風險,為客戶、股東、員工帶來巨大的收益,傲視世界。他說,現在看來這樣的故事已像是外星話,誰也聽不進去,但在當年公司上下以及客戶對此都深信不疑。
Nader先生認為高盛仍然深得全球客戶信任及喜愛,2011年全球收購合併顧問高盛繼續排第一,這說明客戶不覺得高盛當自己是羊牯或被它搵笨,反映高盛的專業服務優於同業。他同意任何機構包括高盛都有缺失,都有枯枝,但Nader自豪的說大部份高盛人都可以挺起胸膛(havenothingtobeashamedof)。
不過,Nader認同時代已變,公眾期望與政府規管框架已有不同,高盛管理層有必要擺脫好景時的思維與做法,讓高盛重新上路,讓新一代的交易員及投資銀行家調整做法,按新時代的要求設訂新的金融產品,重建客戶及市場的信任。
到最後,他認為雷曼爆煲及金融海嘯已經事過四年,發達國家經濟仍未走出困境,其中一個主因是過去推動經濟的金融創新活動停滯不前。若果社會再汲汲於追究金融機構過去的做法及花紅問題,不讓它們走出另一片天,發達國家經濟只怕難有起色。
Nader的文章跟GregSmith的辭職信雖是一個護航一個踢爆,但兩人都流露對高盛這家公司的深厚感情與期待,單單是這一點已讓人覺得高盛果然跟一般投行不一樣。
(明天再回應Nader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