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透視:從大國貿赤看滯脹 - 李大同

環球透視:從大國貿赤看滯脹 - 李大同

今年是大國選舉年,無論是環球政治及經濟環境都有可能出現翻天覆地改變。事實上,全球貿易關係亦靜靜起變化。從多國公佈的貿易數據發現,國與國之間的出口活動正大幅減少,連一貫以出口為主的新興國家亦罕有錄得貿赤,令環球貿易市場有山雨欲來之勢。
先看看主要國家公佈1月貿易數據,日本錄得1.382萬億日圓的破紀錄貿赤;澳洲貿赤6.73億澳元,是11個月以來首次出現赤字,然後「金磚四國」之一、拉美洲最大經濟體的巴西,入口金額比出口多1.66億美元,是12個月以來首次出現貿赤。兩個貿易大國最為誇張,一直都是貿赤國的美國,1月貿赤擴大至526億美元,金額不單是自08年10月以來最大,連續3個月貿赤金額亦創20年來最高。主要靠出口刺激經濟增長的中國,今年頭兩個月均錄得貿赤,據中國海關數據,2月貿赤達315億美元,是23年以來最高。

通脹隱憂揮之不去

有分析指出,中國的貿赤是受到農曆新年此季節性因素影響。不過,值得留意的是,中國2月份入口金額高達1460億美元,按年勁升40%。入口勁升的原因,主要是石油平均每日入口量升至破紀錄的595萬桶,按年升18.5%;2月平均入口價按年升近22%至每桶112.39美元。然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兩會上宣佈經濟增長放棄「保八」之聲言猶在耳,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仍「入貴油」,用意何在?就連中國主要貿易夥伴美國,1月原油入口亦增加3.3%。大同認為大國儲油的原因,部份是與歐盟將於7月,向伊朗全面實施石油禁運有關。
最重要一點仍然是通脹這個揮之不去的隱憂。儘管聯儲局言之鑿鑿表示,未來的通脹壓力仍會相當溫和。但發達國家央行包括歐洲及日本不停向市場放水,後遺症隨時爆發。而有份帶動全球經濟火車頭的新興國家,經濟增長今年將逐步放緩,原材料需求下降亦在澳洲及巴西錄得貿赤中反映出來。投資者應密切留意未來數月的貿易及經濟數據,以進一步確認滯脹的風險是否繼續上升。
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