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當中總有許多沒有讀完的書。沒讀完有種種原因。「吃了一口壞雞蛋,不需要全部吃完。」這是一種。讀了半天不知道自己到底讀了甚麼,有讀沒有懂,不得不廢然放棄,這是一種。讀到一半有事打斷了,然後就忘記了自己還有半本書沒讀,這又是一種。
不過有特別的一種,沒讀完的書,卻往往比讀完了的,留下更深刻印象。那就是因為書的內容太精采,讀的過程中有太多感觸,一方面深怕消化不了,一方面也怕讀完了可惜,所以刻意將後面內容留下來的。
我一直記得,卡萊爾的《英雄與英雄崇拜》沒有讀完。而且我還記得讀到哪裏停下的。這本書是卡萊爾一九四一年演講的講稿,一共有六講,第五講和第六講我沒有讀完。
我手上的中華書局中譯本,很古老,書頁泛黃而且薄脆,已經到了不小心翻頁會破的地步了,大概是我十三、四歲時買的,對作者卡萊爾毫無所知,純粹衝着書名買的。書名中兩個「英雄」相連,多麼吸引人!那時,我已經讀了許多武俠小說,從武俠小說裏獲得了基本的英雄形象概念,尤其是武功高強、身邊圍繞着美女的那種英雄。當然不反對多懂一點關於英雄與英雄崇拜的事。
第一講「作為神明的英雄」、第二講「作為先知的英雄」,我讀得迷迷糊糊的,搞不清楚卡萊爾究竟要幹嘛,更對「神明」、「先知」的角色大感陌生。第四講裏有些東西我開始有感應了。我在這樣一段話旁邊畫了線:「如果他不能捨棄這世界的意見,而使他自己的意見有效,他就是一個可憐的只在主人面前裝勤快的僕人;交給他的工作便會做壞。」
第五講是「作為文人的英雄」,卡萊爾講出了一段最明確的「英雄」的描述:
「『英雄』是生活在萬物的內在範圍(inwardsphere)中的人,是生活在『真實』、『神聖』、『永恆』中的人,這些大多數看不見的東西存在於『暫時的』和『平庸的』東西的下面:他的『實質(being)』是在那裏;他以行動或語言向外披露自己時,也就把它公諸於外了。……他的生命是『自然』本身的永存不朽的心靈的一部份;所有人的生命都是,──但多數的弱者不知道這個事實,他們時常是不忠於這個事實的;少數的強者是堅強的,英勇的,永久的,這事實不可能瞞過他們。『文人』,也像每個『英雄』一樣,以他所能利用的方法把這事實宣示出來。實際上,這種任務也就是從前的人稱為『先知』、『神明』、『教士』的人所執行的任務;這正是各形各色的『英雄』被遣派到這個世界上來,以言語或以行動執行的任務。」
十幾歲的我,反覆唸着這段話,竟然就懂了,竟然就感動了。原來如此,原來這樣才是英雄。從這裏我回頭重讀關於「神明」、「先知」、「詩人」和「教士」的篇章,重讀到第五講,我突然明白了,第五講格外精采,因為卡萊爾講的是他自己,作為一個文人,卻懷抱着英雄的胸襟。同時我也突然明白了文人弔詭的特殊與平凡。文人的特殊,正在其平凡。不是神明、不是先知,沒有神啟,也不依賴特殊的天才,文人靠一枝筆,靠他寫出來的書,而不是其他驚天動地的舉動,成為英雄。換句話說,就連我,一個一輩子不可能練出任何一招半式的人,都可以藉由寫作成為英雄,或至少,朝英雄趨近。
這個神奇的念頭,讓我捨不得繼續讀《英雄與英雄崇拜》。我將書籤夾在第五講的開頭處,那是第二一○頁,一夾就超過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