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費城故事多 - 毛尖

毛尖:費城故事多 - 毛尖

外語頻道深夜放《費城故事》(ThePhiladelphiaStory),雖然這個電影在黃金時代好萊塢中算不上名片,但是三個超一流明星的排場,還是留住了像我這樣無聊的人。
故事開篇,富家千金凱瑟琳.赫本把加利.格蘭特的幾樣東西扔到門口,這個情節,擱《雷雨》裏,就是周樸園把繁漪趕出家門,不過,性別不同,故事大不同。《費城故事》一度名列全美喜劇TOP5,這喜感,就因為扮演「傲慢」的是上流社會凱瑟琳,扮演「偏見」的是平民記者詹姆斯.史都華。

真是喜歡史都華,不僅搶走包括格蘭特在內的另外兩位男主角的風頭,而且微妙地平衡了赫本的話劇腔。赫本周圍三個男人,前夫格蘭特,未婚夫約翰.霍華德,記者史都華,在大小姐的婚禮前夕聚集一堂。按照經典的「傲慢」與「偏見」的套路,赫本既然對看上去更嫩的史都華下了手,一個晚上也讓史都華飛了魂散了魄,最後就應該毅然逃婚,踢開階層偏見,和史都華私奔。可是結果,赫本雖然踢開了未婚夫,卻也放棄了史都華,一個後空翻,在電影結束前回到前夫格蘭特的懷抱。俗套倒是不落了,可是赫本配格蘭特,這兩人有化學反應嗎?
赫本呢,本來就屬於不容易在銀幕上增加濕度的女演員,格蘭特呢,又不是會迎難而上的那種,電影兩個多小時,赫本和格蘭特之間,除了俏皮話麻辣話不斷,根本就沒有能讓觀眾心旌動搖的眼神,到最後兩人復婚,觀眾看看,總覺得兄妹復合。所以,這個今天來看似乎還很有深意的結尾,在好萊塢的秩序裏,更像是誰更大牌誰笑到最後。說到這個影像秩序,道理當然有,不過常常也嚴重干擾我們的觀影樂趣。比如看武俠片,開幕兩男人刀光劍影一場惡鬥,一個李連杰,一個王連杰,你說我們用得着緊張嗎?因此,這個影像秩序,就像上流社會的邏輯一樣勢利又坦白,後來,《費城故事》更是直接被翻拍成《上流社會》。

四十年代的《費城故事》變成五十年代的《上流社會》,九十年代,好萊塢又拍過一部《費城故事》(Philadelphia),曾經在中國引起很多熱議,因為講的是同性戀律師的法庭維權。
兩個《費城故事》,間隔半個世紀,本來沒甚麼關係,不過,二十一世紀重新來看,突然覺得,赫本、格蘭特和史都華三個人,這場跨世紀三角戀,如果今天再給他們一個選擇,格蘭特和史都華有沒有可能拋下赫本去雙飛?你看電影中,史都華晚上跑到格蘭特的家裏,史都華醉醺醺,格蘭特穿睡衣,但兩人動作,都多麼家常,這樣的語速和動作,一旦赫本加入,就消失了。
這麼說,顯得很有腐朽的傾向,不過,因為「Philadelphia」這個城市名字本身就有「兄弟愛」的意思,再加上湯姆.漢克斯在九十年代《費城故事》中的傳銷,所以,我們似乎也有一些理由來疑心一下,七十年前的這部《費城故事》,是不是題目本身就暗示了點甚麼?
寫到這裏,我自己也覺得,想到這條道上,是因為在等待新一季的《神探夏洛克》過程中,福爾摩斯和小華生太讓人牽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