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蘋果:母親會在地鐵失蹤嗎?

品味蘋果:母親會在地鐵失蹤嗎?

每一個人心裏都有母親的位置,也總有一些地方,特別與母親有關。
二月尾聲,首爾火車站晚上氣溫只有零下幾度,南韓著名女作家申京淑接受本報訪攝。白色燈光首爾新車站與黃色燈光漢城老車站並排,廣場上寒風裏,在真實、在小說,那裏是她與母親走過的地方,也是韓國小說出版界美麗神話的開始。
首爾車站,是申京淑2008年出版的小說《請照顧我媽媽》一個重要地點,也是女作家當年向夢想進發第一個目的地。藏在心裏三十多年才孕育出成果的小說,都是為了真實的媽媽。
小說裏,老媽媽跟爸爸從鄉下到達首爾火車站轉地鐵之時,在擠逼的人流中,習慣走在前面的老爸登入車廂,媽媽被遺留在車門外。車門關上以後,媽媽從此消失。爸爸與兄弟姐妹,四出尋找,跌入絕望之時,各人從不同角度想念那個穿着塑膠拖鞋的媽媽。

《請照顧我媽媽》不但在台灣及大陸發行(圖);全球32地區及國家都有外語版本(右圖)。

立志寫書獻給媽媽

《請照顧我媽媽》在韓國銷量193萬部;英文版《PleaseLookAfterMom》上周四勇奪第五屆2011年英仕曼亞洲文學獎。不同外語版本正在全球32地區或國家發行。南韓人口約五千萬,約每25人就買一本《媽媽》,在不及日本閱讀風氣盛行的社會裏,成績絕不簡單。申京淑女作家之路,也由母親陪伴開始。33年前,她只有16歲,居於鄉村,因為家貧無法支付高中學費,一個初夏晚上,母親送她乘夜車到首爾打工。黑夜火車旅途,她心裏懷着強烈願望:要當一個作家,而且,要寫一部書獻給母親。
33年後的今天,關於媽媽的書寫成了,正在美國出至第十版,熱賣如班戟。申京淑亦已是居於首爾最富裕地段之一的著名女作家。她接受訪問,重塑小說情節,低溫下,在已經停用的舊漢城車站外面,緩緩而行。這所歐式建築的鐘樓,是小說裏母親出現過的地方,也是作者當年與母親到首爾的終點站。
鏡頭前,女作家交代地鐵茫茫人海失去母親的惶恐。車門關上一刻,文盲母親像被現代運輸系統吞噬。這樣的生活噩夢一旦開始,任誰都不能放棄追尋媽媽。
從首爾車站到富裕的Pyeongchang-dong半山住宅,跟申京淑見面兩天,穿插於她的小說與真實之間,在高速縮寫裏,感受一個作家與普通人一樣在母親影子下成長。
自小就很喜歡看書,很早就決定要寫作。申京淑的丈夫是大學教授,也是詩人及書評家。位於首爾北部的作家住宅,由荷蘭建築師HanvanderStap設計而成。外牆像沒有打磨的灰黑石塊,似一個石洞,裏面空着心,三層高建築,四方高牆,砌滿了千本萬本書。書圍着的空間,是書構成的生命。二樓三樓沒有保護的木梯及書牆通道,小小鋼管扶手,小孩子走過有危險,老人家怕不安全,全屋的能量與狀態,都是作家精壯之年,凝神書本的一種宣示。

文字夫妻,申京淑丈夫是詩人。

繁忙車站遺失媽媽,是個打動人心的故事開端。

「這裏的主人是書。」申京淑說,到她家,除了書,再沒有別的可以拿走。女主人從木梯走上二樓,像半空爬樹,搖一搖在雲南買回來的放牛銅鈴,像小孩子坐在屬於自己的樂園裏。大窗台旁邊,陽光從百葉簾子一節一節的曬進來,她友善的介紹屋子,「藏書比收畫困難,為免潮濕,六年前和丈夫同區公寓住宅搬到這裏來。」
屋裏有兩個書架特別令人感動。其中一個全是外文版本的《請照顧我媽媽》,法文、西班牙文、泰文、越南文、台灣與大陸版,一部作品,32個版本,拼湊着顏色與畫面不同的書面設計,是一張令人喜悅的成績表。又有一個櫃子,收藏了申京淑從小看過的重要小說。她進入大學以前,摯友離世。為了過渡艱難時期,六十部小說集,她日以繼夜的看完,「為了集中精神,日間,我用黑色的紙把窗戶封了。」
一樓是她的工作室,二樓是丈夫的工作室,她視家為工作坊多於一所屋子。曾經在美國近邁阿密西礁島(KeyWest)遠眺古巴。她說沒到過海明威的屋子,也沒有男作家強烈主導性格,不同人不同事,一宗新聞一棵樹,都可以影響她。設備簡單的廚房,玻璃門前四方桌上的小盤栽,作家生活簡單,只有思想複雜。
一出道就成名,申京淑近28年寫作生涯,見證了南韓結束軍人統治後自由言論的發展。寫作,在她來說,是誠實的把個人的痛苦經歷與社會事件記錄,目的從來不在對抗,也沒有潛藏的政治語言。但經歷過光州事件的一代,當然不可能完全脫離政治:「請問會有甚麼作家不關心政治的嗎?」她以反問回答記者的提問。
去年南韓海域發生天安號巡邏艦被擊沉事件,她透過繙譯,寫信到《紐約時報》發表自己的感受。南北韓的關係,變化不定,去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作訪問作家時,在外國人好奇詢問下,她才深入思考南北關係,「我對北韓新領袖沒有太大興趣,普通人民的生活,令我更加留神。」五、六年前出席北韓作家會議,她印象最深,還是巴士外一張一張透着饑餓的面孔;精心訓練的小孩歌舞表演,令她為被過度操控的孩子流淚。

富裕地段簡樸作家住宅,由荷蘭建築師設計。

寒夜重遊舊漢城車站,申京淑已是著名小說家了。

不妄想可改變世界

申京淑舉止女性化。車站寒夜訪攝,幾乎冷病。她把記者的手按在自己額上,力證沒有說謊。大作家寫小說,從不妄想可以改變世界、改變社會,她認為小說是一個時代、一件社會大事重塑的圖畫。《請照顧我媽媽》裏,其實也紀錄韓戰以後社會面貌。我們以為最會為自己犧牲的母親,生活簡單,透明如水。小說裏母親朴小女的靈魂最後的敍述,揭開一個秘密:
一個男人,把母親一罐養兒育女的麪粉搶走,她窮追不捨。直闖男人屋子後,赫見男人的失明母親,和三歲兒子旁邊,躺着難產的妻子。男人束手無策,母親急忙燒水,按經驗引導產婦成功把孩子誕下。三天後,婦人虛弱去世,母親用自己的奶水餵哺陌生人的初生兒。漫天饑餓,嬰兒本能吸啜得像要把她吞下去。往後幾天,男人又絕望地抱着嬰兒在城內到處向女人討奶。她慈心再動,讓嬰兒度過人世間最初的溫飽。自此,母親跟男人有着一生都清白卻又深不可測的情誼,絕望困苦之中,他是母親的後盾。

忠實讀者在地鐵看到申京淑,與她合照。

生活簡單,大作家屋子是三層高四方書屋。

當母親失蹤後,老男人在首爾四處尋覓。後來,老人病出現了,醫生問他叫甚麼名字,他說:「我叫朴小女。」
母親的秘密,也是南韓戰後赤貧的記錄。「只要在寫作,任何時間都不會成為過去。」申京淑的樸素不僅於文字,也在感覺,在精神,猶如她建造的屋子,簡單中有着震撼的威力。
搬進半山屋子六年,媽媽曾在這裏住了半個月,也是她16歲來到首爾以後,跟媽媽一起生活最悠長的時光。73歲母親不識字,但女兒替自己寫了一本風行全球的書,怎可能不引以為傲。「但我真不知道她對沒有尋回母親的結局有何感受。」作者笑着說書中跟母親經常在電話賭氣是真事,但在地鐵遺失母親,肯定不會在現實中發生,因為母親每次來首爾,都由各兄弟妹輪流接送。只是,有時她還是想不透,居於鄉間簡樸老家的母親是個怎樣的人?「她原來一直把我們給她的零用錢,大都捐到孤兒院去。」
母親,是個跟自己最親密又有越來越有距離的人物。她會僭越你的空間,不一定要跟你住在一起,卻又渴望跟你去旅行。帶母親去旅行,就像帶一個古老的自己出門,為難又有趣,想多於做。
扯到這個話題,女作家好奇的問:「你到訪古巴海明威屋子時,也帶了媽媽一起去嗎?」
記者:冼麗婷 攝影:何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