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在本欄已經談過《桃姐》。現在趁着影片公映,再多寫兩筆。《桃姐》自去年揚威威尼斯和金馬影展後,今年初又擷取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獎,以及香港電影導演會的獎項,並氣勢如虹地等待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揭盅。許鞍華這齣人文主義電影,滿溢着華人社會裡面最可貴的人情味,以至香港社會的特殊風貌,是絕對值得廣大觀眾群、尤其是香港人的支持。片中Roger與桃姐的關係只屬主僕情誼,但亦令人聯想到亦對比了母慈子孝的重要。
影片帶出了香港社會越來越嚴重的人口老化現象,亦間接反映了社會勞動力和資源分配的問題。像桃姐這樣畢生服侍同一家庭達六十年的家傭,在今時今日的香港簡直是鳳毛麟角。過去二、三十年來,桃姐的角色,早就被一批又一批的外來傭工取代了。最近菲傭爭取居港權的事件,其實是香港勞動人口結構的警號。既然菲傭同樣覬覦居港權,特區政府為何不輸入內地女傭呢?現時許多家中有病弱老人的家庭都請不到菲傭,間接令護老院社其門如市。
撰文:黃國兆
http://blog.yahoo.com/freddiewongkwoks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