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堂:遺子政策下 何處是吾家

元氣堂:遺子政策下 何處是吾家

聽見內地人長期留港、食綜援、不工作,是否肝火大怒?
阿雪,小時候全家來港,但因為內地「遺子政策」,被迫獨自一人留在大陸。「他們自小就常來香港探親,又由於全家早已來港,早已認定自己也是港人。」這個女人心中有幅幸福圖畫,畫中自己在幸福香港與家人團聚。結果在港產下孩子後,成了人球,必須每三個月往來中港一次,路程達十多小時,這段無間旅程維持十多年,她把青春都賭下去了。她是張經緯《一國雙城》的主角。

記者:何兆彬
攝影:伍慶泉

綜援女主角

張經緯專長拍紀錄片,選的題材也險,第一部《歌舞昇平》講綜援/貧窮,第二部《音樂人生KJ》大爆紅,勇奪金馬獎,去年拍短片《墨綠嫣紅》講吸毒少女,他說過,自己拍的都是邊緣人。今年再回到他最擅長的紀錄片,三月上映的《一國雙城》,寫出入香港20年,只為了拿一張身份證的女人,也是常被罵的大陸人的其中一種典型。
電影上映前就有記者問張導,怎麼你每次拍的都是香港最火熱的社會問題。早幾年《歌舞昇平》拍五個綜援戶,上映時遇着社會熱烈討論(罵)綜援養窮人,《一國雙城》一拍三、四年,今年上映,又遇着「蝗蟲熱」「中港矛盾」全城開戰。張:「這部片的主角阿雪,本來是我拍《歌舞》時透過社工找的第六個綜援家庭,最初阿雪猶疑是否要拍攝,結果我先拍了其他五個,後來再看看她的個案,一個女人,小時候因為父母舉家移民來港,但因為泉州當地的『遺子政策』,結果被棄在當地,但她一直認為自己是香港人。我這部電影,要探討的就是身份認同,這部電影,談的就是回歸。後來我再檢視她的故事,覺得不簡單,一個女人,十多年來都一直這樣穿梭中港,她每次回泉州,就算是近年公路建好了,去程也得花十句鐘,而在十幾年前,每次得坐渡輪,回去一次得花三天!可見她不是衝動的。」

■主角阿雪,每三個月往返中港一次,為的是一個香港人的身份,此「無間之旅」持續十多年。

■電影拍攝了她鄉下的三姐妹的故事,三人對幸福各有憧憬,但都命途多舛。阿雪(左)因尋根來了香港取身份證,家散了;一個嫁了個有錢丈夫,丈夫長期不在身邊,她覺得自己快樂就好,丈夫在那裏過夜,不理了;一個離婚後,相睇了一百次還未成功。

遺子政策

阿雪十多年來每三個月回泉州一次,住一陣又回港,由於沒有身份證,不能在香港工作,「《歌舞昇平》拍的是綜援戶,貧窮問題,阿雪當然也有貧窮問題,但她更多了兩地跨境這一點,我們回歸後講一國兩制,也就是因為這樣我把戲叫做《一國雙城》,到底我們是否都是中國人呢?如果是同一國家的人民,那她怎去認同自己?國家這個概念,又到底是甚麼?」至於被罵,張說:「這部電影,如果去年推出,她們會被罵,現在遲半年推出,她們仍被罵,根本她們就是長期被罵!」據他了解,當初阿雪不願拍片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平日在香港被罵得太多。
阿雪就是這個荒唐政治氣候下的受害者。她年約40,因父母早年移民到香港,獨自被遺留在內地,原來是出於「遺子政策」,「遺子政策是指當年國內每當有家庭來港,必須留下至少一名子女。這是為甚麼?就是因為望家庭到香港後,繼續寄錢回內地,『遺子政策』是地方政府的政策,但你知道,在內地地方政府也不一定聽中央的,結果阿雪及她的一個妹妹,就被遺留了在大陸,後來她妹妹另外嫁了來港。」遺留一名子女,能為地方帶來多少利益呢?幫張經緯轉介拍攝個案的是社工李大成:「我姑姐也就是遺子,因為姑姐留內地,我阿嫲也留了在當地。我記得當年一年有兩次,帶電視機帶煙酒回去,我爸說:『我們必須帶東西回去給地方幹部,否則你姑姐就慘了!』」結果他們一家這樣搬搬抬抬的,年年進貢兩次,直至姑姐十多年前才成功來港。

■社工李大成

■家鄉泉州老屋。阿雪兒時被棄在鄉下,後來她下香港爭居港權後,老屋變成了小小針織廠。

想過棄子自殺

「因為遺子政策,我接觸像這樣遺留在港的婦女,當年有20-30個,留港全數約幾千人,當年葉劉做保安局長,她就嚇港人,說如果他們能來港,會有167萬人!」李大成:「結果來了香港想爭取居港權的,期間又不敢回去,怕回去就不能來港,那知道官司一打就幾年(按:1998-2003),結果釋法後,這些香港人內地子女,必須未滿18歲,而過了18歲,就得待60歲才可以來港。」當年大成在荃灣明愛工作,協助這些遺子,「她們在香港不能工作,有子女的替子女申請了綜援,靠那$1,500,加上$1,200租金津貼來生活。她們一般寄居在親人家裏,例如阿雪家中就住有十個人。而如有急病,就替他們申請基金,生活一般都捉襟見肘。她們成條根都來了香港。傳統中國人,看着父母年紀大了,自然想來港照顧他們,有一天能送他們走。政府處理得很蠢,其實至今來港得到身份證的,大部份都在工作了,她們一來港就想工作,如果政府給她們臨時工作證,大家的生活就沒那麼艱難。」
阿雪因為從小家人早已來港,一直認為自己是港人。留港爭居港權三年,2000年後她回鄉發現丈夫出軌:「結果她再回來時就再找我們求助,似乎是丈夫向她動粗了。」二人離婚後,阿雪再到香港爭居港權,轉眼十多年,張經緯拍她時,拍到一半她突然又消失了,原來前夫與第三者分開了,又回來求阿雪復婚,期間她懷了前夫的第二胎,卻不復婚。大成:「爭居港權爭輸了,她本來打輸數,一心想回內地居住,但頭家已散!兒子在香港出生,又沒有戶籍,沒法在內地讀書,醫療等也沒有!」金錢就算萬惡,但有錢環境好的,可以回鄉購回戶籍,但費用要十多萬,例如捐一筆建設費等等。「當年很多姐妹想過,把兒子丟到孤兒院,自己就可以回去過新生活了,又想過與兒子一死了之。」

■2001年,居港權家長會千人燭光集會,要求讓港人內地子女獲單程證到港團聚,示威人士矛頭直指當年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及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

■阿雪與丈夫離婚後,卻又懷了前夫的第二個孩子,使生活更艱難。

身份認同

不幸中的大幸,是電影快拍竣前阿雪終於獲得香港身份證,張:「當建制派都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時,事情就易解決了。其實,現在大陸人沒以前那麼愛來香港(居港),現在每天的Quota都用不完的!阿雪她們之所以能來,是因為他們用了剩餘的份額。」李大成認為事件終於見曙光了,遺子利用每年單程證來港的餘額,逐步申請來港,「當年我幫阿雪,是要先跟我太太商量的,因為看不到盡頭,按釋法,她們要等到60歲才有身份證,即是再多等20年。」不過當年李大成認識的「留港遺子」,三分之二都消失了,也未知是回鄉還是怎樣。
張經緯對此事的「結局」卻有不同解讀,他認為,一張身份證未能把問題都解決,他關心的是身份認同。「阿雪從小就認同自己是香港人,但大專畢業後,遇上了前夫,結婚後有一段時間就沒有想過來港。但97年她再來港,當時盛傳港府會特赦遺子!於是她又常來香港,其實一直認同自己是香港人。」認同就是這樣的一回事,是無形的,「認同也不是政治、也不是法律問題,例如現在美國突然給你綠卡,你也不會突然認為自己是美國人。」

■電影最後一幕:阿雪與兒子在鄉下找祖墳,跑了半個山,卻始終找不到。張導:「阿雪終於得到了香港身份證,但她的身份認同,得到解決了嗎?」

《一國雙城》

上映日期:3月15日
院線:百老匯電影中心、Palacei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