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凍結零售價12年之久的本地中文報章,可能於本月內加價一元。據了解,本地多份中文報章正與報販及發行商討論加價空間,初步擬定本月底前由每份六元加至七元,但報販則憂慮報紙一旦加價,銷量勢將下跌,生計會大受影響。
報販:恐跌紙收入減
本地中文報章對上一次加價已是12年前,當時各大報章由每份五元加至六元。08年報界曾提出加價至八元,但因各界反對擱置。市傳多家本地中文報館正與發行商及報販商討加價事宜,希望於本月底前加價一元,由現時每份六元加至七元。不過,據知有部份報館仍未表態是否跟隨加價,或令事情出現變數。
《蘋果日報》總編輯張劍虹對報紙加價表示歡迎。他指出,中文報章已有12年沒有加價,若能加價對多方面都有好處,因為加價後報館可增加收入,令報紙有更多資源製作更佳新聞內容。
全港報販大聯盟主席廖社青指,據其了解多家報館確有意在月底前加價,但報販在事件中無發言權,因報章加價是各大報館的商業決定。他憂慮報紙銷量會因此下跌,影響收入,「咁多年都加唔到價,即係證明市場其實唔太接受,所以未必係好事」。
學者:加一蚊可接受
他補充,雖然現時各份中文報章零售價都是六元,但不少報販都要以優惠價五元或隨報附送紙巾等促銷,「代表市場唔係咁接受六蚊一份,再加係會跌紙」。
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說:「相信加一蚊市民可接受,加兩蚊就差啲啦,但會有更多人拎免費報,暫難估計對收費報銷量有幾大影響。」
杜耀明指近期因特首選戰關係,會較多人看報章,但長遠來說,讀者購報的習慣,已從習慣主導變成內容主導:「以前讀者習慣買某張報紙,而家啲人就睇定內容再買;可唔可以保持銷量唔係睇個價,而係讀者需唔需要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