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寢室為增進感情,排名大姐二姐三姐,男生寢室聽見了,跟着排名大姐夫二姐夫三姐夫。看完《誓言今生》,想起這個段子,因為中心思想一樣:硬上。
天地良心,看過《今生》,我覺得上個星期對《懸崖》的批評真是不近情理。這麼說吧,我們對《懸崖》的那些要求,都不會拿來要求《今生》,因為後者那強大的「超我」摧毀了我們對電視劇的「本我」期待,而令人覺得古怪的是,這麼一個民意牽強的連續劇,在大量的媒體報道上,都「非常令人感動」。
感動你妹啊,《今生》就是一隻披着虎皮的羊。從1949年國民黨潰退台灣,到1955年克什米爾公主號爆炸事件,到1965年李宗仁回國,到1971年基辛格訪華,到中英兩國發表聯合公報到香港回歸,到這些年的台獨問題,《今生》的歷史線索算得上恢弘,而且,導演劉江的影視履歷也牛逼,軟硬手,《媳婦的美好時代》能創造細碎的日常生活,《黎明之前》能製造緊張的諜戰生涯,所以《誓言今生》開播前,各路廣告做到觀眾心癢。
我還真是被癢到了。開場沒多久,劈裏啪啦先死一老一女一媳失蹤一孫,如此,跑到台灣的孫世安就和留在大陸的小舅子黃以軒成了死對頭。這兩人,論級別在台灣和大陸都高不到哪裏去;這兩人,於茫茫諜海中,無論在我方還是台方特工中,成就和功夫都一般,可偏偏在歷史的每個緊要關頭都不約而同成了當事人,而且,更有勁的是,這兩人在大半輩子的較量中,真正五十年不動搖地進行相互策反,最後呢,當然是我方棋高一着,不過你看過電視劇會明白,實在是因為這戲再沒啥好編,才搞得孫世安回頭是岸。
當然,我很明白,涉及這麼多敏感事件的電視劇很難進行政治和歷史的正面突破,黃以軒和孫世安的關係設置也算是一種身份隱喻,但是,填滿這三十多集電視劇的都是些甚麼?你要以為能在這部電視劇裏看到對「克什米爾公主號」的一點點常識以外的劇情,那麼,你死了心,亮瞎你眼睛的,決不可能來自編導對李宗仁回國對基辛格訪華的政治解讀,而是孫世安和黃以軒的感情生活,他們一會差點成親戚,一個大姐夫一個二姐夫,一會又終於成親家,一個兒子爸一個女兒爹。好像是,為了表達這不是一部單純的諜戰劇,黃以軒和孫世安兩男人,把人世間的關係差不多都窮盡了,所以,有熱情的網友呼籲,在最後的大結局裏,就讓他們像福爾摩斯和華生那樣,互相看一眼吧。五十年啊,他心裏只有他,他心裏也只有他。相比之下,黃以軒終於找到失散多年的女兒,主人公不激動,我們也不激動。
所以,別忽悠我們這是一部具有大情懷的歷史劇,對兩岸關係的隱喻也好,對歷史現實的隱喻也好,這點親戚關係早就陳詞濫調,如果真想表達「歷史才是最後的策反者」,那黃孫之間飛來飛去的子彈匕首和炸彈怎麼就看不出一點點意識形態對應物?狗血的劇情也許可以換一點收視率,但是留在歷史裏的,不可能是自封的大姐夫二姐夫。
不過,最後,我還是要向這部電視劇表示敬意,因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開端,雖然第一步走虛了。可畢竟,六十年來第一次,我們直接把攝影機的焦距調到了六十年的最高機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