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花療 備戰夏秋冬

春天花療 備戰夏秋冬

【本報訊】「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乃養生好季節。市民要養生不一定靠補品,閒時歎杯花茶,也可心曠神怡。專家指,花療其實不只是種花養草,還可通過以花代茶、入膳、作藥及賞花達到養生功效,花茶更可釋放人體在冬天積聚的寒氣,在春天更有去除寒濕功效,令人格外醒神。 記者:梁麗兒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高級講師党毅解釋,由於冬天較少陽光,人體出汗也大減,寒氣容易積聚體內、即冬季積鬱,影響血液循環,令人有手腳冰冷的症狀。其中女性在來月經期間,經痛會加劇;長者則會因手凍腳凍,要用熱水泡腳、睡覺時靠暖水袋保暖等。她指,中醫重視養生及「治未病」,即預防疾病,市民應趁春天去除寒氣及養生調理身體,為之後的夏、秋、冬三季作好準備。

促進血氣驅寒濕

近年港人流行飲花茶,以玫瑰花茶最受女士歡迎。專門研究花療的党毅直指,以花代茶可養生,當中補水可增加血液循環,有利養肝及排走代謝物。以玫瑰花為例,可活血理氣,具調經、調血氣功效,對氣滯血瘀、氣虛人士有益。她表示有指瘀血多可致面上出斑紋,故玫瑰花也具去斑美容功效。另因它可助人心情舒暢,也被用作製香薰油、香水或為潤膚產品的香料。惟因它可活血調經,故需按體質使用。
濕漉漉的春天叫人難耐,党毅續指,濕氣重的人春天較易疲倦,走路時雙腿感到很重,經常有「睡不夠」情況,並有關節痛、爆瘡及熱氣等問題。飲茉莉花茶,不但可養生,更可為此類體質的人士去寒濕。因為茉莉花偏溫,助人理氣解鬱,去除寒濕,對腸胃有益,平定神經,屬較中和的花卉;港人常用的菊花,性質偏凉,可清肝明目,治療高血壓。
她強調飲花茶須視乎個人體質,最好經中醫辨症而定,否則容易出事。以往曾有女士為美容護膚,日日飲用藏紅花茶,礙於藏紅花具調經破血功效,最後女子因經血過多要求醫。

在春天飲杯菊花茶,有助去肝火之餘,更對雙眼有益。 李家皓攝

可食可聞治身心

花卉同時也可以成為食材及藥膳,如桂花糕、五花茶、感冒茶等。花香撲鼻,除食療外,花卉提取的精油都具藥效,其中薄荷油可醒神、薑油可健胃、茉莉花油可安神等。她表示賞花也可令人賞心悅目,一年一度的花卉展及年宵花市等,均吸引不少市民一家大細入場。古代詩人也喜以花為詩詞歌賦的題材,別具心思。
党毅表示,不只中國人惜花,西方國家都有採用花療的歷史。她曾到訪英國,發現當地會以薰衣草作草藥治病。伊朗人則愛將其特產藏紅花(又稱番紅花)作食材香料,製成粉末後,混入米飯食用,以達調理身子及美容的功效,反映花療被廣泛應用。

常見製茶的花卉

菊花
偏凉,可治療高血壓及有清肝明目功效。

茉莉花
偏溫,有治療脾胃虛弱及平定神經的效用。

川紅花
偏溫,有調經血及美容功效,但亦有破血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