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自然保育的香港人,也許不再關心日本魚翅因海嘯減產的問題。但在日本東北魚翅之鄉氣仙沼,魚翅工場能否「振翅再飛」,牽繫着一個傳統工業、甚至一個古老漁鄉的存亡。香港魚翅供應商石渡商店,是少數能在災後瞬即復興的魚翅工場。但他估計,氣仙沼魚翅業最快要三年才能恢復昔日光輝。
氣仙沼原本有300間魚翅工場,現在僅餘四間。其中一間供應香港市場的石渡商店,原來設於海邊的工場,被海嘯打得支離破碎,一名店員喪生。店東石渡正師退守到氣仙沼山上復業:「我本來想放棄了,做這行,辛苦了40年,難道要再辛苦多幾十年?」但他的兩位兒子都想繼承父業,於是石渡商店於去年7月重開了。
捕魚船盡毀 魚產大減
重開的石渡商店只在復興初階,因為氣仙沼捕魚船在海嘯中盡毀,魚產大減,新店加工設施規模也有限,現在還未恢復供應香港市場。相反,以往供應全日本九成魚翅的氣仙沼,現在反而要靠香港轉口東南亞的魚翅到日本。
氣仙沼於70年代開始供應魚翅給香港,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魚翅撈飯」的年代,也是氣仙沼出口魚翅到香港最高峯的時期,一年供貨25萬噸。不過隨着香港人保育意識提高,石渡商店近年跟香港的貿易已減少;店內正好張貼了香港魚翅商會在本港報章刊登的「食翅有罪嗎」廣告。
石渡商店的復興之路相當艱巨,過去一年,商店收入有2億日圓,只及以往的四成。他在這年內籌集了4.8億日圓資金,一半來自政府,一半來自私人機構,用作復興氣仙沼魚翅業。他的兒子則與同業合作,成立保護氣仙沼魚翅工業組織,印製T恤,全國籌募捐助,盼望魚翅之鄉重拾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