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上周四公佈富豪榜,香港傳媒都聚焦於重登亞洲首富的李嘉誠,但我卻對Zara的創辦人及H&M的主席,竟然比李嘉誠更富有(單計上市資產)驚奇不已。賣衫都可以有錢過李超人?背後反映了甚麼?為甚麼外國能,香港不能?
今次全球富豪榜,赫然有不止一名以時裝零售業務起家的富豪晉身十大之列,成為IT業以外,創造首富能力最強的行業。
ZaraH&M舵手 獨當一面
其中西班牙服飾連鎖店Zara的創辨人AmancioOrtega,近年排名節節飆升,2008年還是第22名富豪,但今年已躍升至第五位,身家上升至375億美元。Zara以抄款快及緊貼潮流獨步武林,現時在全球擁有逾5000家門市。
另外,近年冒起甚快的瑞典服飾連鎖店H&M,其主席StefanPersson的財富排名,亦由上一年的13位急升至第八,身家260億美元。
原來不用發明iPhone、facebook這些改變世界的高科技產品,不用擁有油田、物業,不需壟斷,也可以成為富甲一方的西班牙首富、瑞典首富。
原來把一件事做到最好、細節盡善盡美、緊貼潮流、盡用全球化帶來的成本優勢,是可以用蔗渣價錢,煮出燒鵝的味道,還要相當好賺。
柳井正向黎智英取經
當然,這幾年成衣品牌估值急升,應該還有宏觀的因素,像新興市場的經濟崛起,對價廉物美的服裝帶來龐大需求,而發達國家的中產在金融風暴後大量向下流,他們的消費力降低,更加注重ValueforMoney,亦促成了Zara及H&M等品牌的冒起。
成衣零售不僅造就了兩名歐洲首富,身家100億美元、在富豪榜排名88的日本首富柳井正,也是因創辦Uniqlo上榜的。說到這裏,我感到很納悶,點解?因為柳井正在他的著作《一勝九敗》中曾提到,Uniqlo的商業模式,其實是向香港取經的。他提到在1986年參加了一個來港考察團,看到佐丹奴(709)的Polo衫,價格低但品質很好,心想:「這就是我想要的。」還專登拜會了同齡的佐丹奴創辦人黎智英。「乍一看,總覺得他是一個很一般的人,沒有想到他居然能成就如此大的事業。於是我就想:『他能做到,我沒理由做不到。』」
香港品牌未到世界級
他說,從黎智英身上,學到「做生意是沒有國界的,生產和銷售也是沒有界線可分的。」從此,他便開始了外判生產予內地、開發自主品牌的生意模式。
柳井正的首富之路提醒我,香港也曾經是全球最大的成衣出口地區,香港很多富豪,昔日也是以紡織成衣起家的,他們也是最早一批進入內地,利用廉價生產力的廠家,並且建立了極有效率的供應鏈及採購渠道。奈何在Zara、H&M及Uniqlo的老闆晉身首富行列的同時,本來最有希望的地道品牌思捷(330)卻要從國際市場大舉收縮,並在重傷中學習重新站起來。佐丹奴(709)、I.T(999)、米蘭站(1150)雖然各自大放異彩,但邁向世界級品牌之路仍然甚遠。
那些年香港曾經做得好的產業,為甚麼慢慢地走下坡?這些可不是低增值產業,是證明會發大達、好過做地產的產業!唐英年早前呼籲憎人富貴的青年反問自己:「為何我做不到下一個李嘉誠?」我更希望,港人可以出到自己的柳井正、Ortega同Persson。
京都馬拉松
蔡東豪剛跑完京都馬拉松,託我借本欄作簡報:
「二萬跑手為3.11地震一周年默哀一分鐘後,京都馬拉松開始。沿途風景之美和氣氛之好,不易以文字形容。精B完成時間3:49至4:16,滿載而歸。主席盧先亞英雄被困大後方,十幾分鐘先過起點,加上主席是食家,怎會放過沿途的蕉、橙、豆沙餅、煎堆、飯團、昆布、棉花糖、朱古力(太多,不能盡錄),檔檔停下幫襯,經調整後,時間是3:59。詳情請看周五毅行出哲學。」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