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春天煲湯應先辨體質

特稿
春天煲湯應先辨體質

市民在春天也可煲合時湯水去濕,如冬瓜薏米水。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高級講師党毅表示,煲湯也講究學問,港人愛以豬肉、豬骨煲湯,其實豬肉屬偏濕的食物,體質氣虛的人士不宜食用,建議改用屬溫性的雞肉或鴨肉代替。
廣東人愛以老火湯、飲凉茶作日常補身,但也不宜亂用,須取決於個人體質。她舉例,常用的去濕湯如冬瓜薏米湯,應以鴨肉代替豬肉,因鴨肉較利水,配合去濕利虛的冬瓜、生熟薏米及赤小豆等材料,更見清熱去濕的功效。她指出,若未能散走濕氣,身體有機會因太虛而生病,尤其春天容易患上感冒。

多吃薑蒜少吃苦瓜

她建議市民在春天多吃溫補陽氣的食物,如薑、蒜及韭菜等食材,減少吃寒凉及生冷食物,包括苦瓜及生蓮藕,並多在湯或粥內加屬溫性的芫荽,對脾胃有益。此外,又可選擇吃多甜少酸的食物,如紅棗煮粥、紅棗糕及棗米飯等,有助滋養血脈、健脾益胃,具延年益壽的功效。
不少市民經常飲凉茶清熱氣,但她警告隨時飲到傷身、傷脾胃。她解釋,其中廿四味、感冒茶等,其實含有多達數十種中草藥成份,加上屬性較凉,體虛人士不宜飲用。由於一般人無法自行分辨體質,故不建議亂飲或多飲,宜先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在中醫角度,冰水也與凉茶一樣,會傷及脾胃,市民在春夏季節,應以飲溫水代替。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