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人:靳埭強×靳埭強 細搞七十後

非常人:靳埭強×靳埭強 細搞七十後

設計大師靳埭強,甚麼大型展覽也參與過,反而迷你展覽卻從沒試過。這次「靳埭強七十後作品展」的展覽作品,是他在七十歲前,為自己七十幅舊作進行的「二次創作」,情況有點像彼思那些幾分鐘長的動畫短片––對他來說,這其實是他對自己下一個十年的預告。

撰文:梁 東 
攝影:潘志恆
部份相片提供:HAJIGallery

設計人生

靳埭強,藝術家。42年生於廣東番禺,57年來港,本為裁縫學徒,67年起從事設計。79年獲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91年「香港藝術家年獎之設計師年獎」得主,93年獲日本《IDEA》雜誌選為「全球設計百傑」,99年獲頒銅紫荊星章勳銜,並入選英國二十世紀傑出藝術家及設計師之一。作品被德國慕尼黑州立博物館、漢堡博物館、丹麥哥本哈根裝飾藝術博物館收藏,現為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及中國分會主席、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顧問及香港藝術館榮譽顧問。

■同場發售的作品評論文章集和明信片,有他不同年代的海報。

如何入細

「靳埭強七十後作品展」一開始就注定好玩。靳叔第一次來HAJIGallery,是參與一個藝術家的預展,那時畫廊開了約半年,太平山街這個小社區,還是相對隱蔽。「第一次去咁細小嘅畫廊,條街幾隱蔽,覺得呢個舊區有趣,有茶餐廳、工作坊,又有個文化地方,好難得,因為我覺得香港唔係好注重文化,令人擔心。本來都想做多啲展覽,排到期,咁咪做多個,即興囉。以前無咁注意生日㗎,日日都係咁,幾歲咪幾歲囉,但每到十年關口,總會多點思考。70歲都幾難得,不如隆重啲,既可以回顧,又可以展望吓將來。」一般畫廊都得先看作品才定個展方向,這次因為場地關係,變得彈性,靳叔對他70件作品的重新處理,包辦了多種風格,也保留一貫靳氏的語言和思考脈絡。

■有些作品,無法再創作,簽個名,已經足夠。

■有些作品,本身已經皺了,再經揸皺,變成第二次創作。

70前×70後

「靳叔七十後」即是靳埭強在七十歲生日後的首批作品,牆上的作品,各有故事,創作再創作。「其實,有啲展品好簡單,無乜改變,仲係印刷品,因為原作俾人收藏咗。有啲係邀請卡,本來留低一兩張來紀念,我只係再簽個名蓋個章,因為創作過程無得再改變或重來,再感受番創作時候嘅心情。」是意義也是藉口,借助昔日的作品回去跟以前的「埭強」(七十前的作品簽名)一次交手,即是「靳埭強×靳埭強」。好像有一張postcard只用了兩個色,「好便宜嘅印刷嚟咋,邀請全球設計師參與,送畀露宿者,屋就係home,屋愛我,睇到『LOVE』me嘅感覺,仲有行字寫住『無家者的夢想』,其實唔使改,已經好有意思㗎喇,不如加啲美麗嘅畫意啦,將個心上色,因為graphic係平面,加啲煙落去,唔單止有屋住,仲有飯食喎,哈哈哈,過程就係咁去衍生出來。」
另有一款作品,本身已經皺了,「我覺得再揸皺佢,重寫一次,好有意思,變咗雙重過程。」我提到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2000年的著作《RE-DESIGN》,靳叔認為其本來意思「係變晒所有嘢,洗過牌,但idea無變。而這批作品,多數有番舊作嘅痕迹。」或如HAJI的Michaelmichaelmichael所說,靳叔作品更如音樂編曲人的remix作品—保留原調,但風格卻給革新了。又有一批作品,以書法融入水墨,靳叔說,除了他,無人試過。這個系列由一到十,包括「九勢」—寫書法筆桿要直要中,即「中鋒」,但也要八面入鋒,加起來就是「九勢」;還有,畫中的印章是靳叔買回來的,上面寫有「我用我法」四字,這是石濤(清初畫家,原名朱若極)的名句。「我唔學你,你有你做,個個唔同,我用我法。」細心人或許留意到當中的「法」字,左邊三點水被放到右邊去了,靳叔說石濤很頑皮,我認為是反動,具革命性。

■有些作品,算是技巧實驗,印章刻着「我用我法」,即是,做自己。

符號象徵我自己

閱讀靳叔作品,空間是重要的元素,而松樹同人仔是重要符號,兩者經常出現。「你可以走入去作品裏面,山可以遊覽,好多嘢象徵自己。我成日畫好細嘅松樹,用咗好耐,好欣賞。松樹經常受風受雨,仲有雪壓,有時候從個崖嗰度伸出去爭取陽光,佢個姿勢好有型,我當係我自己,我又係有啲風雨要抵擋,即係你要努力先可以成功㗎嘛!」83年上黃山,再之前上廬山,靳叔才第一次見到雲煙。「以前見到中國畫,覺得雲煙同神仙都係一種幻想,點知原來咁鬼正,之後得到好多靈感畀我畫山水。」原為畫作,靳叔將之裁為明信片,以環保為主題,再創作下每張概念不同,睇你讀到幾多。「畫呢,本來無人嘅,一松樹一山頭,再加個人仔、加個印落去,加個船仔,都係表現條河,但有船就顯出嗰時條河同現在條河,有咗時間性。有時用染污整吓佢,火柴燒吓佢,爛咗再貼番落去,表達要好珍惜樹木,可能將來嘅樹木都只會係盆景。」

■走入作品,可以找到很多象徵自己的地方。

■松樹和人仔是作品的重要符號。

睇住膠紙也可以寫詩

靳叔在80年代的個人展覽海報設計,其時開始多思考中國的哲學,並留意中式文化小物,如石頭和尺。靳叔收藏的尺多達400把,中國尺最多,他認為來自不同朝代的尺代表制度變遷,思考可延伸的其他問題至上。「石頭係我去完武夷山睇日出後,去條河度執嘅,好靚。而呢把係你哋把尺,呢個石頭係秤砣,係我,你哋可以秤下我有幾多斤両啦,評價我嘅作品啦,咁嘅意思;仲有,把尺係英國尺,秤砣係中國石頭,即係西方標準我有,中國標準我又有。做埋個T字,TforTaiKeung,我個名。」左邊是環保展覽的作品,一支染了紅色的毛筆,可作蓮花,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比喻清新環境。至於蜻蜓,「好自由咁飛,呢個係道家思想,似是而非,花非花,蝶非蝶,蜻蜓又唔係蜻蜓,係畫,哈哈。」古典來說,就是所謂以物詠情,對事物起了感情,便拿來創作,靳叔做到的,是睇住膠紙也可以寫詩;另一張來自赫爾辛基個人海報展參展作品的再創作,沒有入鏡,但更厲害。原海報用了其特別收藏的黑牛皮膠紙貼四隻角,靳叔將其中一角連膠紙撕下成為新作品,逆時針轉90度,然後成了字母K,「TaiKeung」的「K」。

■尺與石頭,用來評價自己(上);一支染紅了的毛筆,象徵了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下)。

態度影響創作

靳叔早期發表的作品,帶現代感,就算第一批的水墨,用色頗為「西方」。到70年代始醒覺,眼見大師有自己國家文化,為何自己這邊無?「開始睇好多書,搜羅物件,由民間藝術到文房四寶也有收藏,然後做十多年至搵到自己條路。年輕人要睇古典嘢,唔好淨睇潮流嘢;要睇西方嘢,都要深入嘢—瑞士同英國有咩唔同呢?思想影響人?生活態度,態度影響你嘅創作取向,又或者謙唔謙虛—你睇,我個秤砣咁大,幾塵。」

■早期的水墨作品,顏色帶有西方色彩。

原作=再創作

是次展覽也有靳叔原作,但同樣涉及再創作成份。「以前『無山見山』同『無水見水』,兩張畫係一米乘米半,後來印咗海報,呢兩張係postcard,我係複製張畫,但係重新畫過落postcard。你見『無山見山』個『無』字,有變化,但同山字差唔多;『無水見水』個『無』字就變咗『水』字。呢四張畫貴啲,因為係真迹,無複製,同原作意念一樣,不過構圖手法大細尺寸有變化。」靳叔作品向來至少賣一萬,但這次作品展的作品售價卻為歷來最低,他希望把台階設低一點,加上尺寸不大,年輕人不難擁有。同場發售明信片加作品評論文章集,還有來自不同時代、原作為藝術館藏品的海報,收益盈餘歸一年一度舉行的「靳埭強設計獎」,以鼓勵優秀設計師,推動華人文化藝術圈的創作氣氛。

■這四張畫是真迹,價錢比較貴,也別具收藏價值。

靳埭強七十後作品展

地址:HAJIGallery上環太平山街24號地下
展期:即日起至4月4日
開放時間:2pm-7pm(逢星期二至日)
預約:mailto:[email protected]

■展覽開幕當日,新知舊雨聚集太平山街,難得的熱鬧,足見靳叔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