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發現皮膚球狀菌引致病人關節炎及骨髓炎,為全球首次。該名病人六年內病發三次,左膊頭關節嚴重發炎,骨骼及肌肉壞死並積聚膿液,要做三次手術清除壞死組織。
服抗生素康復
專家估計該菌存在人體皮膚表面,免疫系統差及有換人工關節及心瓣者增感染機會。
一名45歲男病人15年前因左膊頭甩骱,植入矽膠來重建肌鍵。約六年前他首次出現左膊頭痛楚,肩上鎖骨關節腫起,膊頭有膿液滲出。檢查發現他左膊皮下組織、關節及肌肉發炎,使用抗生素兩周後康復。
但一年後他再復發,檢查發現其左膊頭肌肉仍然發炎,並由皮膚表面擴散至舊患及鎖骨。醫生再為他做手術切除壞死組織及清除膿液。兩年後再復發,情況更嚴重,發炎及膿腫包圍矽膠。該病人要做第三次手術,切除大片壞死組織、骨骼及膿液,並移走矽膠。手術後病人服用六周抗生素才康復。港大微生物學系化驗病人樣本,證實病人感染名為Kytococcusschroeteri的皮膚球狀菌。
港大微生物學系榮譽助理教授陳福和表示,今次是全球首次發現該種皮膚球狀菌引致病人關節炎及骨髓炎,文獻紀載14宗該菌症致人工心瓣發炎、肺炎及入血等個案,當中三人死亡。患者主要是免疫系統差、置換人工心瓣及患血癌。
存在皮膚表面
陳福和估計該菌存在於人的皮膚表面,健康人士也可帶菌,當免疫力轉差,該菌便伺機入侵人體。正常人的關節會有血管,當關節受感染時血液內的白血球會殺死細菌;但植入人工關節或心瓣的位置沒血管,細菌可大量繁殖,引致長期發炎。陳指Kytococcusschroeteri不能用最基本的盤尼西林類抗生素治療,以往未知該菌會引致關節炎時便影響治療,現時更能對症下藥。
陳福和表示,不少市民特別是長者,有更換人工關節或心瓣,長者應保持皮膚濕潤及避免身體有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