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逃亡後重返福島 寄語中國棄核電核能讓人類走向滅亡

華人逃亡後重返福島 寄語中國棄核電
核能讓人類走向滅亡

去年3.11發生大地震的日本東北,聚居了不少華人。特別是核輻射重災區福島與東北第一大都會仙台,中國人足迹處處。大海嘯之後,他們一度回國逃亡。但事隔一年,中國人又回來了。然而,人面依舊,景物全非,幾位僑居東北災區的中國人跟《蘋果》記者分享,災前災後人在異鄉的微妙變化。

福島原本住了5,000名中國人,去年3.11後,大部分離開日本回國逃難。事隔一年,他們大都回來了,但現居福島的中國人已減至3,800人。即使回來了,生活已從此不一樣。祖籍青海的竇元珠一家,已戒掉了一切產自福島的飲食。從前支持核能的他,如今質疑核能是「追求滅亡」多於「追求文明」的科技。
竇元珠住在相馬市,那裏有457人死於大海嘯。他的住所離岸較遠,只是牆壁有點裂痕,未受嚴重破壞。去年3.11當天,竇元珠身在相馬100公里外的宮城古川上班,地震後,人家都拼命離開災區,他就與同事一起騎着單車通宵趕路,飛奔相馬找他的妻子與兩名年幼女兒。

震災一年後,竇元珠重回休閒時與家人遊樂的海岸,今日已變成頹垣敗瓦,欷歔不已。關震海攝

船隻被巨浪捲上岸,變得殘破不堪。關震海攝

在瓦礫中家電大船如貫冲上岸,一批清酒絲毫無損,只是無人品嚐。關震海攝

海嘯拉近僑民與日人關係

地震發生時,竇太翟翠霞正在上班,兩個女兒則在託兒所。那晚三母女入住了避難所,至翌日,竇先生回到相馬,接走她們,在中國大使館安排下,舉家回到上海。但一家四口只在中國留了20天,4月初又返回日本了。
「我的生活根基都在這裏,土地、房子都買下來了,如果回國,無論工作和孩子教育都很麻煩。」竇元珠說。雖然有核污染陰影,但他這樣說:「相馬這裏比較安全,因為風向很少從核電廠那邊吹來。輻射物質也不是生活唯一的風險,在別的地方,醫療事故和食物安全更常發生。」這位16年前離開中國赴日做研究的微波學專家,似乎在暗示福島比中國安全。
福島的中國人,有留學生、有越洋下嫁日本人的中國姑娘,還有侵華時期日軍福島部隊留在中國的遺孤,後來回歸福島。一些本來居住在福島核電廠20公里範圍內的華人,他們有些要搬往接近北海道的青森,有些搬到長野、新潟,部份人還未找到工作。
震災後,在電子產品公司任職主任技師的竇元珠,成立了福島華僑華人總會,任職會長,總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統籌救濟福島華人災民的工作。中國人向日本捐了很多物資,但其實大部份日本人都要不了,因為日本政府檢查物資嚴格,不輕易接收外國捐來的物資。所以大部份中國捐來的物資,最終都是分給當地華人。

相馬海岸經海嘯洗禮後,只殘留海濱自然之家。關震海攝

巨大的海堤敵不過猛浪冲擊,經過大震災,竇元珠深感大自然的威力。關震海攝

大海嘯冲散了無數家園,卻又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竇元珠說:「中國僑民與日本人之間的關係,在震災後起了微妙變化。從前我們的話題,都圍繞國與國之間的事,譬如說那個島屬於誰。現在大家關心的是自然災害、輻射污染等,變成全人類的共同話題,不同民族之間的隔閡少了一些。」
對竇元珠個人而言,災難帶給他最大改變並非因鐵路未完成復修,上班不方便,而是對尖端科技信仰的改變:「我是搞科技的,以前覺得核電就是未來世界的主要能源,現在的我最反核。」
他認為中國政府也應該檢討核能發電的步伐:「核電太方便了,讓人類開始不去思考其他的發電方法。現在應該冷靜下來。中國政府不應把核災難當作是日本的事,應該當作是人類的事。蘇聯有切爾諾貝爾災難,美國有三里島,日本有福島,中國應該從中汲取教訓……人就是這樣,永遠覺得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日本人以前都覺得切爾諾貝爾災難是因為蘇聯的問題,不會發生在日本。」

災後竇元珠曾帶子女回中國暫避,不足一個月後又重回相馬。關震海攝

《蘋果》記者日東北直擊
蔡元貴(左)關震海(右)

不喝自來水 不吃福島食物

「我們不應該老是追求發展速度,對速度的追求,可以是追求文明的速度,但有時也可以是走向滅亡的速度。」雖然已經定居日本,但竇元珠仍保留着中國國籍,仍很關心中國的發展。
他的妻子是安徽人,去年逃難回國後,在相馬電子產品進出口公司工作的她曾經想過不回日本:「雖然我在日本有工作,但生命比工作重要。後來公司說福島已經沒有問題,叫我回去,我就答應了。」
不過回到日本後,竇太始終不放心,從不飲用自來水,吃的東西,也堅持不買福島出產的食物:「這一年來,只吃過一次福島出產的食物,是一包福島米,因為我買的時候看錯了福岡,買了又不想浪費,惟有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