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金融海嘯之後,多個發達國家均推出量化寬鬆措施(QE)刺激本國經濟。除了央行大力減息至近零水平外,亦通過購買國債及其他金融資產來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熱錢湧入 製造泡沫
以美國為例,兩輪QE完結後,不少投資者仍憧憬美國聯儲局推出QE3;英倫銀行則維持其資產購買規模;連歐元區近期亦兩次以低息向銀行借貸,若計及一直都以低息及寬鬆貨幣政策「吊命」的日本,等於全部主要發達國家都正實行QE。
所謂成也QE,敗也QE。全球無數專家都曾指出QE對新興市場有利,因為新興市場經濟在金融海嘯後仍保持一定活力,加上息口相對較高,將令大量發達國家的熱錢湧入新興市場。不過,在2010年之後,新興市場已不斷意識到,熱錢湧入或許已由好事變成壞事,因為除當地股市後,其餘風險資產亦被相應炒高,逐漸形成新興市場泡沫。
因此,現時若發達國家開始放緩其寬鬆措施甚至準備「收水」,對新興市場而言會是一件好事。起碼新興市場能有更多的空間放寬信貸以保經濟增長,特別是巴西這種經濟增長放緩但通脹仍維持一定水平的國家。事關發達國不停地QE,會令新興國家控制流動性的努力不斷付之流水。若不趁現時通脹尚可受控下,先行減息理順經濟問題,將來要是通脹壓力重臨,新興國家要加息或減息,都會陷入兩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