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wearereading:帶一本書去緬甸 - 方博

Whatwearereading:帶一本書去緬甸 - 方博

「這是一本十分精采的書,也是『非常緬甸』的書……因為它的故事就是關於豬和狗統治着一個國家,這正正是多年來發生在緬甸的事情。」
那位終日埋首書本的緬甸老人,所指「非常緬甸」的書,是奧威爾(GeorgeOrwell)的《動物農莊》。在《SecretHistories︰FindingGeorgeOrwellInABurmeseTeashop》一書中,作者EmmaLarkin通過述說她與這些老人、醫生、作家、茶室童工、政治犯等各式緬甸人的交談,描畫了2000年代初緬甸的浮世繪。

記者筆下 極渴求民主

《SecretHistories》是2004年出版的舊書,為免書籍出版後不能進出緬甸,兼且不想為被訪者帶來麻煩,作者EmmaLarkin及書中人物名字其實都是化名。Larkin應該是一名來自美國的駐亞洲記者,懂緬甸語,這有助她與當地人溝通。1995年首次訪緬,在第二大城市Mandalay的街頭,遇上一名主動趨前攀談的陌生男子,對她說:「請將我們對民主渴求,傳播到全世界,我們已十分疲累了。」然後就急急轉身離去。相信緬甸人這份期盼,決定了Larkin日後的書寫方向。
在Larkin筆下,緬甸人民面對軍人政府數十年高壓管治,弄致民生凋弊,自由不彰,總不失自嘲和幽默感,私底下喜愛說諷刺軍政府的笑話,其中一則笑中有淚的是:英國知名作家、1920年代在緬甸當過五年殖民政府警察的奧威爾,是緬甸的先知,他其實寫了三本有關緬甸的小說,除了明顯以英殖時期緬甸為背景的《緬甸日子(BurmeseDays)》,還有《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成書於1945年的《動物農莊》,恰似是緬甸1948年獨立後,軍人政府鎖國搞社會主義經濟的寓言;至於《一九八四》那種極權統治下埋葬人性、充斥謊言的生活,根本就是緬甸現況的寫照。

洛比桑效應 旅遊漸熱

《SecretHistories》不斷將緬甸的現實,與《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的虛構內容對比,雖然稍嫌斧鑿,有時候更流於穿鑿附會(不斷試圖論證奧威爾在這兩部小說中對極權統治的批評,源於他的緬甸經歷),但不失為聰明的噱頭,也是有力的比喻。將視線移離昂山素姬大宅,投向仰光橫街窄巷,故事主角大多是尋常百姓,有的欲言又止,也有每天堅持紀錄真相,期待有一天可以自由發表,為的是讓在謊言宣傳下長大的年輕一代,不會遺忘歷史。這些個人掙扎和抵抗,儘管Larkin寫來有點浮光掠影,仍然可以給讀者感受到緬甸人那份期盼自由的溫熱。
《紐約時報》和《金融時報》早前推薦2012年最佳旅遊目的地,緬甸都榜上有名。兩大英美知識分子報的推薦,不是孤例。退休將軍登盛去年出任總統後,緬甸政治氣氛開始轉趨寬鬆,政府與西方國家增加互動,又容許昂山素姬下月參與國會補選,加上洛比桑電影的宣傳作用,緬甸成為西方媒體近月的焦點之一,預告了緬甸即將迎來一個旅遊熱潮。
緬甸過去每年只有數十萬旅客,是東南亞少數未被MassTourism污染的處女地,原因之一,是昂山素姬過去一直支持西方國家經濟制裁緬甸,反對人們到緬甸旅遊,以免助長軍政府財力。不過,她近年已調整了立場,認為個人旅客負責任的旅遊方式,有助緬甸人改善生計,以及增加外界對緬甸的了解和關注。

幫襯當地民宿 勿報團

怎樣負責任地遊緬甸?我的建議是,不要參加旅行團,因為旅行社合作的對象,由酒店到食肆,大多是軍政府或將軍家族成員經營,你的消費只會落到他們口袋裏。要花錢,盡量幫襯普通人開的小店和民宿,但不要是近年大舉進入緬甸做生意的中國人開的店。
還有,帶一本書去緬甸,使旅程成為認識和關注這個國度的開端。香港人相對富有,外遊經驗豐富,應該有足夠的識見做個負責任、時刻自省的Traveller,而非喧嘩獵奇的Tourist。

方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