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抗生素助長屙血桿菌

服抗生素助長屙血桿菌

【記者陳沛冰報道】嚴重腹瀉至屙血,可能是產酸克雷伯氏桿菌(Klebsiellaoxytoca,圖)作怪。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發現,有近3%嚴重腹瀉的病人染上此菌,當中約三成人的桿菌更帶有毒素,其威力足以令人腸穿肚爛導致出血性腸炎。專家指服食抗生素會增加發病風險,每年1月至3月是發病高峯期。

可致出血性大腸炎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研究由09年11月至去年4月,共化驗3,537名腹瀉病人涉及5,581個糞便樣本,包括急症室、門診及入院的病人,年齡介乎1至100歲。結果發現,有104人(2.9%)感染產酸克雷伯氏桿菌,當中34人的桿菌帶有毒素。研究又發現,於1月至3月患者數目急升,較10月至12月的個案多1.8倍。
他解釋,正常人體內帶有此菌,但不會病發;若服食抗生素或非類固醇止痛藥,殺死了體內益菌,則可讓桿菌滋生,引起腹瀉。每年1至3月會有較多市民服食抗生素,或是患者數目增加的原因。至於產酸克雷伯氏桿菌的源頭及感染途徑,目前仍在研究中。
專家分析後發現本港產酸克雷伯氏桿菌的帶菌者比例與外國相若,但本港病人的症狀較輕微,多數只出現腹瀉。外國則有不少病人感染後,出現出血性大腸炎,令腸臟發炎、潰爛甚至穿孔,腸臟內的細菌流進腹腔甚至入血。若患者腸穿情況嚴重足以致命,或需做手術切除潰爛的腸臟。
本港每年有零星的出血性大腸炎個案,以往主要由艱難梭狀芽胞桿菌027型及大腸桿菌O157型引致,近年則發現產酸克雷伯氏桿菌。港大微生物學系研發了新化驗方法,能及早檢查嚴重腹瀉的病人是否染上此菌,從而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