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3公頃棕土荒廢變車場回收場 促發展代填海

803公頃棕土荒廢
變車場回收場 促發展代填海

【本報訊】發展局年初因應本港人口在2039年會增致890萬人,提議在維港以外填海,額外提供1,500公頃土地。不過一個有關新界荒廢土地的研究報告指出,本港目前有803公頃可供興建房屋用的棕土,面積差不多等於半個九龍半島,佔已發展土地的3.2%,政府要增加土地儲備,應優先發展這些土地,而不是填海破壞環境。記者:黎穎詩

棕土是指一個地方因為經濟轉型而出現的閒置或已被破壞的土地。香港逾半棕土是貯物及廢物回收場,有接近180公頃是貨櫃場,貨櫃停車場佔51公頃,其餘是停車場及荒地,它們主要集中在元朗、北區、屯門及大埔。這批土地有約三分一是非法改變土地用途。

需要向業主收購土地

公共專業聯盟及土地正義聯盟用了半年時間去點算香港究竟有多少棕土,發現總面積達803公頃。聯盟主席黎廣德建議政府優先發展這批土地。他指政府可以效法從前發展新巿鎮的方式,向業主收購土地再發展,或與業主共同發展。跟據政府數字,1,000公頃的土地可以住100萬人,假如用棕土來建屋,政府可以解決大部份新增的房屋需求。
黎廣德說:「政府提出填海係因為行政方便,新增嘅土地都係政府地,唔需要收地。發展棕土遇到嘅阻力應該唔會好大,業主都係想賺錢先將啲地變成停車場又或者廢物回收場。」

政府只考慮土地誰屬

土盟成員陳劍青指政府的發展策略是以土地屬誰的思維出發,而不是用土地是否適合發展的角度出發。「所以佢哋發展新界,關心嘅唔係塊地已經係廢車場,應該用嚟起屋,而係盡量唔掂原居民土地。」他以發展洪水橋為例,指洪水橋有25條村,其中19條是原居民村,雖然有一定數量的土地已經變成棕土,但政府只打算發展非原居民村。
不過他們不主張發展所有棕土,非法改變土地用途的地,政府應要求業主復修再改為農地或綠化地帶以改善新界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