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道:非洲貧童合唱團 歌舞頌夢想 用生命影響生命

專題報道:
非洲貧童合唱團 歌舞頌夢想 用生命影響生命

他們唱出希望之聲。一班非洲烏干達兒童最近來港獻唱,部份是愛滋遺孤,也有單親小孩。他們在戰亂、貧乏中成長,夢想當醫生、飛機師、工程師,冀盼成就自己,再貢獻世界。沒有華麗舞台和服飾,這班Watoto(非洲語:解作兒童)憑藉天籟之音,在這薄霧籠罩的回南天,給港人送走陰暗。
記者:王家文

音樂響起「咚、咚、咚」,四個腹皮鼓隨節拍起動;「唦、唦、唦」砂槌接力伴奏,21名烏干達兒童跳跳紮從舞台左右兩邊出場。「唏、唏、唏」,先為自己打氣,再唱一曲節奏明快的《Pakirwoth》(讚美上帝)。這班Watoto經過一輪搖首擺腰、載歌載舞後,站在台前的一對小女孩,在逾千觀眾面前訴說身世。
10歲的Keziah是愛滋遺孤,在烏干達出世,從沒見過父親。「戰亂和貧窮令我們受盡苦頭」。當地每個兒童都有一個故事,大部份也一樣,「沒有父母,也沒有童年,更看不見未來」。Renita今年9歲,父母在她4歲時離世,由年老的祖母帶大,生活苦困,常捱餓,沒多餘錢上學。直至數年前,她的故事才改寫。
兩人獲當地一個關懷兒童的慈善組織「Watoto」收養。失去雙親的Renita,現由一名「代母」照顧,「我有新媽媽」,她笑得燦爛,說可以上學,不用再捱餓,人才會有夢想。Keziah跟母親也住進Watoto建立的兒童村,母親靠手工藝維生,她念小學五年級,跟Renita一樣,夢想做醫生,「改變兒童的命運」。

穿上民族服的烏干達兒童載歌載舞,隨節奏搖首擺腰,為港人送上歡樂和希望。
孔慶初攝

合唱團每次演出都會義賣烏干達婦女製作的手工藝品,推動當地的社區經濟。

不在商業世界賺錢

帶隊來港獻唱的導師Alan是Watoto首批助養兒童,那年他只得8歲,母親翌年逝世,沒見過父親一面。幸在兒童村覓得棲身之所,也有學習機會。他考獲獎學金升讀大學,修讀社工課程,畢業後重返Watoto工作,接棒培育下一代。他從沒想過在商業世界賺錢,「生命不只是金錢,還有很多熱情」。
培訓兒童成為領袖是Alan的職責,讓他們有一技之長改變生活。成長在同一國度,背景相近,Alan在他們身上,看見自己成長的路,也看見他們對未來的憧憬。若當年沒被助養,今天結果如何?他坦言,不會有人關愛,也失去向上爬的階梯和今天的工作,最重要是,「不能用生命影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