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私生子」成了香港傳媒關鍵詞,唯恐天下不亂的販夫走卒沒有翻過字典就跟着起閧。記不記得耶穌他老人家怎樣教訓企圖煮一鑊「石頭炆雞」的群眾呀?除非阿媽在公家醫院產房分娩,否則誰不是私生子呢,在必須與非非孕婦打崩頭爭床位的今天,明智的本地大肚婆寧願買少兩隻寶金袋,都選擇用紅簿仔儲蓄去私營地帶從事生產,可想將來名正言順的私生子會更多,幸災樂禍對唐先生的隱私指手畫腳,不是變相自打嘴巴是什麼?
況且,我們的社會向有只問收穫不問耕耘的優良傳統,即使三妻四妾已被明文禁止,陰奉陽違的齊人倒落落大方,挽着個阿二或者阿三公然飲宴睇戲跑馬開ball,日報周刊花絮版照登如儀,執法者絕對不以此為痛腳,頒發傳票控告左擁右抱的他們重婚重重婚。滿堂兒女當然並非個個元配所出,既有二奶和下堂妾的骨肉,也不乏陪嫁丫環在柴房咬臍的孽種,甚至包括路邊花放屁一樣放出來的啤啤,只要在惹麻煩時夠膽驕傲宣稱「我爸是XX」,沒有人敢展覽白鴿眼,不管私生公生媽媽生,懂得光宗耀祖就是阿爺生。靠抽張愛玲水騙稿費的寄生蟲,當然想起《花凋》那個以作者舅舅為藍本的一家之主:「可是鄭先生究竟是個帶點名士派的人,看得開,有錢的時候在外面生孩子,沒錢的時候在家裏生孩子。沒錢的時候居多,因此家裏的子女生之不已,生下來也還是一樣的疼。」這樣大公無私以和為貴才是正道,唔抵得隔籬米飯香的眼紅精只好怪自己前世唔修,今生沒有娶着唐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