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雙非嬰攻陷本港醫院,小學教育亦淪為重災區。上水一間小學五年前開始有雙非童入學,校長說雙非童父母不在港,孩子有情緒問題,不與人說話,部份又沒有受過教育,如嬰兒般白紙一張,「連一到十數數字都唔識,你叫老師點樣一大班學生一齊教。」
數年前老師反映教學困難,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決定特別設立抽離班,利用平日德育課及導修堂,抽離雙非童,惡補課程。不過,內地童的生活習慣及文化與香港差距大,老師要兼任保母,倍感吃力。校長呂愛玲說,「內地小童去完廁所唔沖水,唔洗手,有門唔鎖,唔閂門如廁,老師要好似教幼稚園生,由零教起。」
一屋12人住500呎唐樓
就讀鮮魚行學校小一的雙非童黃綺琪4時放學,獨自呆在班房,等了20分鐘,住在她樓上的阿叔,接了同校高年班的女兒後,一併接她回家。鮮魚行學校校長梁紀昌透露綺琪每日由不同人接放學,猶如人球。父母在肇慶的綺琪,去年9月來港讀小學,與祖父母、姑母及阿姨三伙人,一屋12人租住深水埗500呎唐樓。
祖母朱婆婆做酒樓洗碗,每日凌晨3時放工回家,小睡到清早帶綺琪返學,接放學的責任,則交由要照顧三名一個月至三歲兒女的阿姨,「邊個得閒咪邊個接放學。」梁校長說綺琪「零」基礎入讀小一,成績滿江紅。沒有父母陪伴,成長有缺失,綺琪怕事、內向,欠缺同齡學生的天真。記者接觸綺琪,她顫顫抖抖「十問九唔應」,只肯點頭承認英文名叫Kitty。
另一對雙非表兄妹,志健和芷晴3年前來港,交60歲祖母溫婆婆撫養,三婆孫每月靠10,900元綜援金生活,窩居深水埗約100呎劏房。梁校長說志健病倒,婆婆最初只餵服成藥,病情惡化,才帶小孩看醫生,所以校方要份外留意雙非童。但與父母分離,孤獨的心靈,學校卻彌補不了。「我希望明日爸爸媽媽一齊住。」志健每說到爸媽,淚珠在眼眶邊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