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oldeen50搞好三軟件讓香港飛

HKGoldeen50
搞好三軟件讓香港飛

上周提及香港應大規模建設商場、酒店等硬件以滿足香港在黃金五年中的發展需求,其實除硬件外,醫療、教育、文化等配套服務在香港躍升國際都會之途同樣重要,因為頂級的軟件配套不僅為本港市民提供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對吸引「造大個餅」而極需要的人才流入亦起了關鍵作用。

醫療
容量飽和 急需擴充

一個良好的醫療系統絕對是頂級國際都會的必備要素。可靠的醫療服務保障了居民的健康,而香港在這方面確實值得自豪:香港初生嬰兒的死亡率幾乎全球最低,而癌症等頑疾的存活率亦遠超一眾西方發達國家,以胃癌為例,香港胃癌病人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38%,遠超歐美的25%。
可是,種種規劃失當卻使香港醫療現在陷入硬件(如醫院、設備)軟件(如醫療人手)均嚴重不足的困境,九十年代香港落成了八家新醫院,十年後的千禧年代,當我們人口不斷增加亦老了十年的時候,十年內卻竟然一家新醫院也沒有!現時唯一興建中的新醫院是僅可提供160個床位的北大嶼山醫院,卻因醫護人手短缺而只能分階段開放。難怪屯門醫院病人要睡在走廊,以至八旬老翁在威院急症室等候至心臟病發死亡等駭人聽聞的新聞時有出現。

宜放寬海外醫生來港

高質素醫護人員更是醫療體系的靈魂,可是香港在未來數年卻面臨「醫生荒」。現時全港有1.2萬名醫生,相當於每千名居民有1.8名醫生,遠低於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的3.3水平。醫生不足的後果是醫生工時過長,香港不少醫生每周工作超過60小時,服務水平難免會受到影響,亦間接增加了發生嚴重醫療事故的機會。難怪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醫生亦指,香港的醫療人手實在面對極大壓力,實在需要更多本地與海外人員加入;港大醫學院外科主任盧寵茂醫生更指出,海外醫生來港執業除可紓緩人手不足外,更能在公立醫院內引入競爭,有助提升本地醫生水平。
二十年後佔香港人口最多的嬰兒潮一代步入老年,定會令醫療體系的負擔百上加斤,屆時香港老人家的數目將會是現在的三倍!我們不可能奢望160張新床位的離島新醫院、重建後但床位卻比之前還少的廣華、瑪麗醫院和每年僅三、四百名的本地醫科畢業生能應付。香港醫療設施將連本地需要也無法滿足,遑論是外國及內地人對香港醫療服務需求。
港府必需要開始擴充醫院及醫務人員團隊的規模:黃竹坑、將軍澳、大埔及大嶼山四個劃作私營醫院用途的土地應盡快批出,讓更多私營醫院落成,並增加公營醫院的床位數量;政府亦應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門檻,讓外地醫生填補本地醫生人數不足的問題。唯有大量投資醫療軟硬件,我們才能有望在未來需求劇增下保持醫療服務的世界級水平。

教育
增大學生 添生產力

我們已多次提及,香港經濟賴以為生的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服務業,佔了本地生產總值的93%。服務業得以蓬勃發展,除了要充裕的商場空間如商場、酒店、寫字樓,充沛的勞動力供應同樣不可或缺。可是,當全球包括對香港的醫療、教育、金融、旅遊、零售等各種服務業需求節節上升時,香港的勞動人口卻會隨人口老化在未來十年下跌近30萬,縮減達8%!我們勞動人口收縮之快,連「老人國」日本也瞠乎其後。

可保服務業頂尖質素

當香港服務業的用家以每年5%增長,這已是保守估計,而我們工作人口卻以每年0.6-0.8%下滑,假設現時每100名服務從業員服務100名顧客,五年後則將只剩下96人服務128名顧客,我們可輕易預見屆時商場擠得滴水不漏、銷售員雞手鴨腳的情景。在勞動力如此短缺下,現時香港服務業頂尖的服務水平能否保持?實在是難言樂觀。
事實上,去年全球經濟環境動盪,但本港整體工資仍上升10%,便是需求上升但勞動力不足的證明。要在勞動力減少的同時仍能保持服務業增長,唯一解決方法為提升勞動人口的生產力,而投資教育正是提升人民生產力的不二法門。
現時香港只有20%人口是大學學位畢業,低於其他已發展地區。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大學畢業人口有23%,英國則有24%。若香港要趕上倫敦和新加坡等地的高等教育水平,先決條件是提高大學入學率。倫敦收生對象來自整個英國,我們的大學亦應面向香港的腹地廣東省,政府應增加資助學位的數目,以提高本土的教育程度,並從香港的腹地吸納內地學生。在香港出生率回升前,鼓勵內地學生來港就讀大學以增加香港的大學生供應,實為解決香港勞動力不足的良方。

鼓勵內地生來港就讀大學,有助解決香港勞動力不足。

文化
速建西九 發展文藝

香港一直被貶損為「文化沙漠」,外界一致認為香港文化底蘊不足,無法與倫敦及紐約齊名為真正的國際都會。事實上,香港目前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確未能媲美博物館林立、劇院滿街的紐約和倫敦,而很多國際精英在選擇城市定居工作時,皆十分重視餘暇時的文藝娛樂活動是否豐富,故此以購物為主要消閒/旅遊吸引力的香港在這方面的吸引力無疑打了折扣。幸好,西九文化區為香港帶來了文藝發展契機,讓香港的文化軟實力有機會躍升至世界級國際都會水平,我們應加快上馬興建西九,而絕不能繼續讓官僚制度、政治爭拗和資金問題等令工程一拖再拖。
可是,由於西九管理局憂慮本港對文藝活動需求不足,西九於2015年只會開放「中央公園的一部分及小型展覽館」,連同部分商場也只佔整個文化區的9%(約70萬方呎)。以成為香港地標為願景的西九「文化區」,面積比國際金融中心商場(90萬方呎)還小,文化成份則連一個市鎮大會堂也不如,不可能成為遊人必到的目的地(destination)。如此「半桶水」的折衷規劃方式,最終結果很可能會是社會各界對這個蚊型文化區徹底失望,而不再支持西九餘下項目的發展,使整個發展計劃「爛尾」。實在愚不可及。
香港現時人口最多的便是45-54歲的嬰兒潮一代,在未來十年間,他們將逐漸退休。這群市民將有充足的餘暇與消費力享受文藝活動,更甚的是,將來高鐵落成後,廣東各地居民均可快速直達西九龍,可見文化需求及西九人流不足之說,實屬杞人憂天;西九管理局反而應關心文化區開幕時的規模會否與市民和遊客的期望出現太大落差。故此,我們極力倡議政府追加撥款迅速發展西九,趕及在2018年前開幕,並至少開放四分之一的文化區。這樣西九才稱得上為一個及格的文化區。

政府力有餘心不足?

香港要成為一級國際都會,需世界一流的軟件配合,否則實在難以吸引國際專才落戶香港。香港政府把巨額盈餘購買美國國債只能換來微不足道的2%回報,連通脹也跑輸,但投資軟件基建卻能多方面為香港「升呢」。醫療建設能讓港人延年益壽、興建大學能提升香港整體教育水平、發展文藝能為港人增添文化修養……那個才是正確運用財政資源的方法?相信答案不言而喻。問題是,政府力有餘但是否心不足?
Thiscityisflying系列之十

作者

林奮強: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前瑞士銀行分析員及基金經理

歐肇朗:香港黃金五十成員,現正於香港中文大學攻讀經濟學(哲學)碩士學位

楊棟:香港黃金五十成員,以一級榮譽畢業於香港大學經濟及財務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