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滙控(005)總部選址問題懸而未決,集團上周雖然表示在明年中前才決定,但行政總裁歐智華表態,指在符合策略日的大前提下,滙控總部之選不出倫敦與香港之爭。
英國金融改革加重成本
歐智華在倫敦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訪問時說,短期要取悅股東,必須以財務報表上的數字作表現指標,惟長遠看,滙控要作出部署,在25年後變成更大規模的銀行;故滙控的策略改革方向,除要精簡架構外,更要為未來25年作打算。他指出,未來環球經濟增長動力,勢在新興市場之手,故滙控必須「食盡」新興市場內、及與其他已發展國家的貿易商機,總部有必要設於成熟的發展地區。他又表示,歐洲與新興市場的貿易來往非常密切,默認倫敦作為總部的優勢。
不過,歐智華未有排除以香港作總部的可能性。首先他認為,英國金融業改革在即,勢必令滙控在當地註冊的成本大增,他又重提每年將要為有關改革付上21億美元的代價,另加約7億美元銀行徵稅,變相令滙控每年開支增加28億美元(約218億港元),他形容該筆巨額支出為「災難」。
為此,歐智華表示,已積極與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和英倫銀行溝通,希望當地改革細節塵埃落定後,才再為總部選址作定奪。他總結稱:「這將會是倫敦和香港之爭……絕不會是新加坡。」
美業務瘦身 仿加國模式
另外,當被問到美國業務前景時,歐智華大嘆,滙控涉足美國業務多年仍未取得成功,雖然滙控早已表明會出售當地部份業務,惟他強調,滙控不能完全撤出美國。他解釋,加拿大滙豐的盈利表現不俗,因為當地分行不多,可更有效控制成本,希望美國滙豐可套用加拿大模式。
歐智華更強調,美國滙豐並非單為本地業務,而是可以利用美國的網絡發展跨區貿易。他說,希望在當地發展商業銀行,並在4年內獲得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