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奧斯卡老人當道,梅麗爾.斯特里普獎牌拿到手軟,連她自己都說,聽到我的名字,半個美國在說不。《鐵娘子》真是讓人說「不」的電影,不過也由此可見斯特里普在奧斯卡的根有多深。
相比《鐵娘子》,《納德和西敏:一次離別》(又譯《分居風暴》)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沒有一個人說「不」。這部伊朗電影不僅刷新中東電影地平線,而且刷新小製作電影的視野。
《納德和西敏》的故事不複雜,牽扯出的話題卻既國家又家國,宗教、法律、階級和人情,在年輕導演法哈蒂的鏡頭裏,通過一個中產家庭和他們僱傭的護工家庭,紀錄片一樣展開。電影開首,西敏和納德面朝鏡頭對法官,或者說觀眾,陳述他們的離婚理由。西敏為了女兒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國外,護照簽證都已齊備,但納德不想走,因為不能丟下老年癡呆的父親。
離婚沒成,西敏回娘家,納德要工作,只好聘請護工瑞茨照顧父親。一天,納德提前回家,發現瑞茨不在,父親卻被綁在床上。憤怒之下,納德在瑞茨回來後,馬上辭退了她,並且把她推出了家門。沒想到的是,當天瑞茨就流產了,不久納德被告上法庭。事情的真相有些出人意料,法哈蒂做得最好的地方是,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盡量客觀地得到了表現。
納德工作繁忙,妻子走後,沉重的家務落在他一個人身上,父親已經不會說話不認識自己,給父親洗澡的時候,納德情不自禁哭了。這種時刻,觀眾很同情主人公納德。但是,面臨指控,納德對法庭撒了謊,說他不知道護工懷孕。納德的謊言,有非常合乎人情的理由──一旦納德坐牢,父親和女兒誰來管呢,但最後卻導向了瑞茨家的悲劇。
瑞茨,整個故事中最值得同情的人物,更令人不勝欷歔。瑞茨瞞着負債的丈夫出來做護工,老人小便失禁,她還要打電話問:「如果我幫他換褲子,算不算違背教義?」為了獲得賠償,她指認納德的粗暴導致了流產,但真相是,在急急忙忙尋找走失的納德父親時,她讓汽車給撞了。最後,納德同意賠償,但要她對着《古蘭經》起誓她沒撒謊。瑞茨崩潰了,她的丈夫也崩潰,她的小女兒像《霧中風景》中的孩子一樣,在母親凄厲的哭聲中,一步邁出童年。
相似的,納德的妻子和瑞茨的丈夫,也各有各的委屈、心酸、不捨和自私,法哈蒂既不讚美他們,也不批評他們,而通過兩家六口組織起來的故事網絡則全方位地折射了一個現代伊朗的社會生態。
上世紀九十年代,通過阿巴斯的《櫻桃的滋味》和馬吉蒂的《小鞋子》,伊朗電影一度成為小資熱選,因為它們足夠清新也足夠異域,但與此同時,就像《紅高粱》會讓外國人跑到中國大吃一驚,熟悉阿巴斯的觀眾看到《納德和西敏》也會叫一聲,哇塞,原來伊朗這樣的!所以,雖然《納德和西敏》這樣的題材在任何一個成熟的國家電影中,都能找到更好的表達,但這部基本靠手動攝像機拍攝的小製作卻歷史性地把伊朗社會的當代議題推到了影像第一排:從薩珊王朝時期開始的階級分野,在今天,變得更加錯綜複雜了。
法哈蒂給這部電影加了一個副標題,叫《一次離別》,這個離別已經被網友解讀出了無數含義,小到夫妻,大到國家,再發揮也基本沒有餘地。不過,基於對奧斯卡歷史的警惕,讓人略略擔心這次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會給法哈蒂本人帶來一點離情別緒,而且已經有伊朗媒體就「好萊塢的腐蝕」對法哈蒂提出了警告。我想,這個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法哈蒂帶着到處走的,是電影中的中產夫妻,而不是瑞茨一家,而且,電影中的納德和西敏,在容貌上也更佔優勢。
離,還是不離,這會是個問題。
不過,來自伊朗的法哈蒂會警惕奧斯卡的吧,除了斯特里普這樣的老江湖,奧斯卡人常常就被奧斯卡滅了的。而法哈蒂有一段講話讓我對他特別有好感,他說,不要把甚麼都推到國家審查制度上,不要把甚麼都推到資金頭上!尊敬的有關方面,能請他來中國給咱們導演上上課嗎?三十萬美元也可以拍《十三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