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記得,當年未出茅廬的我,曾為畢業之後選修外科抑或內科費煞思量。
內科醫生文靜,愛動腦筋,最喜歡像偵探一樣,病情慢慢抽絲剝繭地仔細分析,再結合一絲不苟的望聞問切而達成診斷。當年沒有超聲波、電腦掃描和核磁共振。能不能「斷症」就全靠大夫的臨床工夫和經驗。
外科醫生粗豪,要照顧的病例也是十萬火急,很多時候,送病人上手術台的時候診斷尚未百分之一百確定。但若遲疑不決,往往就會錯過了開刀搶救的時機。
行內流傳一個笑話:內科醫生甚麼都懂,但甚麼都不幹;外科醫生只知幹、幹、幹,但甚麼都不懂。
靠自己一雙手,把病人搶救回來,成功感不可言喻;但若手術失敗,挫折感同樣強烈。
醫生用藥治病,而病情不受控制,可說是「非戰之罪」;但手術出了疵漏,外科醫生卻難辭其咎。深夜反思,問題可能是一葉蔽目,做成判斷錯誤,但有時卻是因為一刀剖深了,甚至只因為一個結打得不夠牢!
當年的外科醫生,開胸、剖腹、鑽腦袋,甚至接骨駁筋都是「一腳踢」。現在分工仔細,有心胸外科、神經外科、整形外科、頭頸外科。光是腹部的就分成消化外科、肝膽外科和肛腸外科好幾個專業;內科也分成心臟科、呼吸科、內分泌科、消化科、免疫科、血液科等等不同的範疇。
醫生各專所長當然是病人之福。但身體不妥時,不一定知道到底是哪一個器官出了問題,應找哪一科的醫生呢?最好當然是找一個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全科醫生了。現在他們也有自己的專科,叫家庭專科醫生。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