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入板間房 曳曳頂痰盂
進入市區更新探知館就像回到五、六十年代,又窄又逼的板間房,頓成細蚊的「新玩意」。但被問及願不願意在這裏居住時,個個耍手兼擰頭!
記者︰芒果姐姐
攝影︰阿發哥哥
72家房客
細蚊應該不知道甚麼是《72家房客》吧?這本是一套關於五、六十年代香港基層市民生活的電影,當時的生活水平較低,很多時一個單位要以木板間出多個房間分租出去,一個不足100呎的板間房,分分鐘住了一家七口!這個「市區更新探知館」便以場景、互動遊戲及影片介紹了這些香港居住環境變遷。舊區獲重新規劃後,解決了市區老化問題,讓市民的生活環境得以改善。導賞員Gary哥哥說,這個板間房場景的大小仿真實陳設、擺設更是搜集得來,他說:「唯一模仿不了的可能是臭味吧。」

★更狹窄的居住環境,就是以一個鐵籠圍起一個床位的範圍,因為空間實在太小,居住的人惟有晚上才回來睡覺,真的有家歸不得。


01.從前不是家家戶戶也有電視機,要不「黐」人家的電視看,否則收聽電台節目就是最大的娛樂了。

02.起居飲食以及所有家當都在鐵籠內,外出就要鎖門——是鎖籠才對。

03.撥電話時每撥一個號碼,得等待號碼盤「達達達達」的轉回原位才可撥下一個號碼,不像現在「嘟嘟嘟嘟」嘟八下就接通了。

04.細蚊問:「上面是儲物櫃嗎?」這是「閣仔」,也是向高空發展空間的另一種方法,既用來放雜物,也會讓小孩睡在裏面。

05.如何善用板間房空間?日間,碌架床上層放雜物,下層當凳坐,旁邊拍張摺枱即可開飯;晚上拉起布簾就變回睡床了。

06.Gary哥哥指,六、七十年代香港供水不穩,經常要「制水」(即限制食水供應),建築商便改用海水起樓,鹽份侵蝕鋼筋,使天花石屎剝落。每逢下雨天,天花滲水,居民便自製帆布漏斗,把水引流到地上的鐵桶去。

07.公家廚房放幾個火水爐,煮食用它,燒熱水冲凉抹身也用它。一到煮飯時間,廚房便很熱鬧,主婦們小心手踭碰手踭之餘,還要提防翻側火水爐呢。

08.一枝「晾衫竹」掛衣服、雜物開拓不少空間!

09.從前多用燈泡少用光管,當然還未有LED啦,燈泡開關還是圓形的,你見過未?

10.環境又逼又焗,男人都愛穿這種通爽的服飾:背心底衫,而且多穿至發黃也繼續穿呢。
考考你
①這不是枴杖的話是甚麼?
為防白蟻侵蝕家具,就放這支表面有小洞、中空的木棍,任由白蟻爬進去把木棍侵蝕,用完丟掉就好了,堪稱白蟻的自助餐。

②板間房有本舊雜誌,三位很面熟吧,你認得出是誰嗎?
左上是太后程可為姨姨、左下是大俠鄭少秋及右邊的家燕媽媽!


市區更新探知館
地址:香港皇后大道中181號新紀元廣場低座601室
查詢:25882333(一星期前預約參觀)
入場費:全免
網址: http://www.urec.org.hk